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梅娘小说女性意识的呈现梅娘小说女性意识的呈现 摘 要:梅娘对女性意识的书写是在一个充满压迫和苦难的环境中进行的。梅娘的小说因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显现出更为普泛的人性意义,她笔下的女性苦难虽然也有阶级、民族重压下的强音,但主要还是来源于两性压迫的壁垒之上。梅娘的女性书写隐含着民族立场和个人话语兼容的写作姿态,力透纸背地展示了沦陷区民众的惰性与麻木,在死的挣扎和生的坚韧中表现出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进。 关键词:梅娘;性别苦难;女性意识 收稿日期:20XX—10—25 作者简介:傅可,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女性写作不同,梅娘对女性意识的书写是在一个充满压迫和苦难的环境中进行的。历史的局限和环境的迫压使她必需选择一条能够为那个时代允许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触目即是的女性现实苦难,是她必须的选择,她来不及也没有余暇从事更为纯粹意义上的“女性书写”。因此,对性别苦难的沉重叙述成为梅娘小说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性别苦难的执着书写 在现代文学史上,书写性别苦难的主题,不是梅娘的首创。同样书写女性悲剧并先于她步入文坛的萧红,1933 年便以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完成了浸满阶级压迫的女奴宣言。王阿嫂的形象集中反映了阶级压迫重压下劳动妇女的生存困境。她成年累月地为地主们劳做,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乱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她的嘴”。丈夫被张地主活活烧死后,自己也悲惨地死于封建地主的迫害之中。萧红在以血代墨的书写中,揭示了一个贫苦的劳动妇女身心所承受的沉重压迫。与萧红这种明确的阶级意识相比,于“言与不言”的文学困境中艰难书写女性命运的梅娘,性别意识似乎比阶级意识更为浓厚。假如说萧红是以眼泪和仇恨谱写女性关于爱和憎、生与死的悲歌,从而打上了沉重的阶级烙印,标志着受难者对压迫行为的强烈反弹,那么梅娘的小说则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显现出更为普泛的人性意义,她笔下的女性苦难虽然也有阶级、民族重压下的强音,但主要还是来源于两性压迫的壁垒之上。同为三四十年代东北沦陷区的女性作家,与萧红相比,梅娘的这种创作倾向显然缺少面对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时所必须的力度。这其中固然有作家个人社会阅历的局限,但主要还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萧红生活在东北的时候,正值沦陷前期,由于日本占领者主要忙于军事镇压行动,在思想文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