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

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_第1页
1/3
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_第2页
2/3
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 罗拉 福建土楼。 “亻厓”就是“我”,客家人常把它挂在嘴边。有人说,“亻厓”的形状像走到悬崖边而无路可走的人。 元宵节刚过不久,在母亲的介绍下,我结识了客家老先生阿耕。西晋年间 ,客家人为躲避北方战乱,自中原向南迁徙,走啊走,望不到边,看不到头。直到明朝,一些人在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原永定县)停了下来,有人指了指郁郁葱葱的山说:“那是希望的样子。”原来,他们发现这里的黄土黏性很强,可以拿来造房子,便就地取材,利用土木造楼。 “从那时起,客家人终于有了家。”阿耕对我说。阿耕本名林日耕,已经71 岁了,1988 年在土楼开了第一家饭店“阿耕饭店”,之后开旅馆。1991 年,永定旅游局将其聘为专职导游,至今阿耕已为两位国家领导人、100 多位部长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现场讲解永定土楼。 阿耕讲普通话时有明显的客家腔,提到土楼异常兴奋,声音洪亮,跟我聊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喝。他是振成楼的楼主。该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 1912 年,由阿耕的爷爷设计建造。当时,他按八卦图设计了两栋环状楼,俯瞰如两环同心圆。振成楼设计独特,被称为“土楼王子”,占地 5000 平方米,有 208 间房,如今仍住着 13 户人家。 上图:土楼内部的走廊。中图:土楼内有几层,分别住着好几户人家。下图:土楼内的楼梯和土楼外晾晒食物的草坪。 对客家人而言,土楼代表着家。阿耕出生时,爷爷把他的胞衣(即胎盘)“种”在土楼厨房门后面。他在门后挖洞、放木炭,拿纸包住胞衣,贴上红条,填土密封,然后对天地烧香。阿耕动情地说:“‘种胞衣是客家先辈传下来的,寓意孩子长大后,走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家。” 几十年来,阿耕亲手造过好几栋“家”,在他印象中,选土最关键。“土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质太黏会产生裂缝,太松又夯不实,最理想的是水田下面的泥土,制作前还要加入细河沙或者石灰反复翻整,发酵 10 天后才能使用。”这样制作出来的墙面隔热保温,冬暖夏凉。为了使土楼更加坚固,阿耕每夯 10 厘米就在墙体中放入竹片或杉木条作为墙骨。这些墙骨使得土楼几百年来屹立不倒。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 年,永定发生 7 级大地震,土楼之一环极楼被震得出现了一道长 3 米、宽 20 厘米的大裂缝。但令人惊讶的是,过了一阵子,裂缝竟慢慢合并,直至消逝。后来,专家考证发现,圆形土楼的向心力很强,再加上楼中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永定土楼-“崖边人”终有归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