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一、重要概念1.文士学校:古埃及,教师:文士,从寺庙学校毕业,长于文墨,掌握一定的初步科学知识。学生:奴隶主子弟。场所:文士家中,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教学内容: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2.古儒学校:古印度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称古儒:对经义粗具研究,笃信梵天又能阐述经典,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学习内容主要为六科和《吠陀》经。3.泥板文书: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秆在泥板上压制字符,文字为“楔形文字”,泥板烧干或晒干即成“泥板文书”。4.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六艺”。5.学在官府:西周推行“惟官有书,惟官有器”的“学术官守”政策,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6.官师合一: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7.政教一体:西周,学校既是学习之地,又是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的场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P14二、问题与思考1.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答:(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3)教育有阶级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这个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架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学校教育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所垄断,教育也主要体现其政治功能。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使得学校教育的发展又有所差异:在宗教势力主导社会生活的古印度,学校教育呈现鲜明的宗教色彩;在世俗政权主导的中国、古希腊,其学校教育凸显了世俗化、人文化的特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在学校教育的类型上也呈现宗教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