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 ( 学时) 参考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张彦云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教师不仅应当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深入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应当具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基本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心理问题。 二、课程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卫生学的相关专业知识 。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 、基本要求:了解健康的四大基石;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 2 、重点与难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 健康的概念 (一)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四大基石 1.合理膳食 2.适量运动 3.戒烟限酒 4.心理平衡 二、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心理状态;适应良好,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 三、 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 (一)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一般常态心理 2 第二等级:轻度失调心理 第三等级:严重变态心理 (二)亚健康 亚健康也称为第三状态,最早是由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另一种状态。 四、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发展正常 (二)有安全感 (三)情绪相对稳定,积极乐观向上 (四)自我意识正确 (五)人际关系和谐 (六)适应能力良好 (七)睡眠正常 (八)行为协调一致 第二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供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 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三)了解自我、悦纳自己 (四)乐于学习、热爱生活 (五)人际关系和谐 (六)能正视现实,善待挫折 (七)人格完整,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