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是由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弥漫性肾小球损害,多数属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常因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链球菌体作为抗原,刺激机体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当抗原稍多于抗体,即形成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内皮下而致肾炎。也有人认为链球菌胞膜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有交叉抗原反应性,由此激活补体系统,使肾小球内发生弥漫性炎症。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临床表现】(一)尿异常1.尿量减少见于起病初期,尿量常降至400~700/d,1~2周后逐渐增多。2.血尿几乎全部病人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半数以上有肉眼血尿。3.蛋白尿绝大多数病人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病人呈大量蛋白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二)水肿占80%病人有水肿。多出现于面部、眼睑。眼睑、面部水肿及苍白,呈现所谓肾炎面容。也可波及下肢,严重时有胸、腹水及心包积液。少尿与水肿同时出现。多数病人持续2~4周后,水肿可随病情好转而消退。(三)高血压约80%病人血压有一过性轻度至中度增高,血压升高主要与水、钠潴留有关。随尿量增多,血压逐渐趋于正常,一般持续2~4周。(四)肾功能异常大多数病人肾功能无异常,但可有一过性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出现短暂氮质血症。常随尿量增多逐渐恢复正常。个别病例因病情严重,可出现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尿异常几乎全部病人均有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为多型红细胞。尿沉渣除红细胞外,早期可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并可见颗粒管型与红细胞管型等。尿蛋白多为+~++。(二)免疫学检查80%~95%的病人在起病后2周内可有血清总补体及C3降低,4周后开始复升,6~8周恢复到正常水平。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史。(三)肾功能检查可有轻度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升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治疗要点】(一)一般治疗急性肾炎卧床休息十分重要。卧床能增加肾血流量,可改善尿异常。预防和减轻并发症,防止再感染。当水肿消退,血压下降,尿异常减轻,可适量散步,逐渐增加,防止骤然增加活动量。水分的摄入量以尿量、水肿、高血压程度及有无心衰综合来衡量,在急性期以限制水分为宜,但不宜过分。(二)抗感染治疗肾炎急性期在有感染灶的情况下要给以足够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感染灶时,一般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即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三)对症治疗1.利尿轻度水肿无需治疗,经限盐和休息即可消失。明显水肿者,可用呋塞米、双氢克尿噻等利尿剂,一般间断应用比持续应用效果好。2.降压利尿可降低血压,必要时可应用降压药物如钙拮抗剂、ACEI等。(四)透析治疗少数发生急性肾衰,尤其是伴有高血钾或急性左心衰而利尿效果不佳时,可行透析治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常用护理诊断】1.体液过多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有关。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水肿、营养不良有关。3.活动无耐力与疾病所致高血压、水肿等有关。4.潜在并发症急性左心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竭。5.知识缺乏缺乏自我照顾的有关知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护理措施】1.休息卧床休息能够改善肾血流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症状比较明显者需卧床休息4~6周,待水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接近正常后,方可逐步增加活动量。2.饮食护理急性期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减轻水肿和心脏负担。一般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低于3g。病情好转,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章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3.病情观察定期测量病人体重,注意其变化。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尤其血压的变化。观察水肿消长情况;记录24小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