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遭到家长拒绝分析:1对销售电话、陌生电话排斥;2不方便接听电话或者情绪不好;3自认为没有需求;4顾问的开场白未能解决家长顾虑。应对:5检查自己的开场白(尤其是连续遭到拒绝);6换个时间再次沟通(如客户抵触激烈,回访应致以歉意)。2、遭到家长质疑分析:1家长警惕性较强;2家长对教育机构不信任;3顾问的表述内容模糊;4顾问的表述方式缺乏自信(心虚)。应对:5平和、礼貌、自信应对,忌紧张、语速加快、弱势辩解;6对家长的质疑表示理解,重新阐明来电意图并简单介绍企业(突出合理性和有利性)。3、遭到家长盘问分析:1这类家长一般有潜在或明显需求;2家长把电话动机理解为推销课程;3把握不好容易丧失主动权。应对:4避免直接回答客户关于课程、收费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家长以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然后自行比较;5把握主动权,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表示理解,由家长的问题引导到沟通主线。4、沟通难以继续分析:顾问缺乏思路从而找不到切入点应对:1从成长表现切入2从家庭教育切入3从时间节点切入4从父母期望切入1、家长反应敷衍分析:1开场阶段未能真正排除家长的顾虑和排斥;2前期沟通没能较快找到切入点,不断地在外围进行徘徊;3沟通的内容和方式让家长感到不舒服。应对:4对于第一种情况,要停止继续询问,重新表明意图、化解家长的顾虑;5后两个由顾问的知识和技巧欠缺导致的,当沟通陷入僵局时,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之前的对话,跳出现有框架开辟新的话题。2、抓不住重点分析:1家长提供的信息过于琐碎,缺乏直接关联重点的信息;2顾问的分析能力不足,不能把大量的信息联系、归纳、推演,已进入更深层次的沟通;3顾问的专业性和敏感度不足。应对:4记录家长提到的各个点,便于分析;5专业性的展示就是同样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层次更深,在沟通前把该类孩子的常见问题、现象和关键点做好记录。3、无话可谈分析:1孩子情况或家庭教育较好,让习惯于从错误和不足切入的顾问无处入手;2家长提出了较为专业的问题,让顾问难以应对;应对:3从横向(当前孩子的环境、其他孩子的发展和教育情况)和纵向体系(升园、升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建立多层次的需求体系;4制作便于查询的图表和目录,以备不时之需和获取灵感;5学会赞美和探讨,鼓励家长分享观点。4、不会引导铺垫分析:1注重问题本身,不会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延伸;2依赖话术的弊病,不把沟通视为一个关联延续的整体;3喜欢给予方法,但是没考虑到可行性和适用性。应对:4平时进行练习: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阶段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寻找根源;当前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5练习并掌握SPIN技巧(见《提问技巧》)6掌握问题分析的基本流程(见《引导逻辑》)1、害怕沟通敏感问题分析:1担心“度”的掌握不当;2害怕和家长进入针锋相对;3怕绕圈子,更怕被绕进去。应对:4保持前后形象一致性;5异议是重要的邀约信号,家长只有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才能产生兴趣;6了解客户的心理,沟通前期的异议和后期的是不同的概念,关注家长问题背后潜藏的含义。2、纠结于家长问题分析:1纠结问题本身,没能摸清客户的意图;2过于完整的解释问题导致家长以为有了足够的了解;3陷入价格等问题后很难拉回主线;4过于迁就家长或过于忽视家长的提问。应对:5肯定家长提问的合理性,对问题做简单的解释;6突出家长问题中涉及孩子的问题,由问题引回主线;7给家长信心(对家长、孩子和我们的信心)。1、把握时机不准确分析:1家长一透露需求或意向就急于邀约会导致沟通缺乏深度,相应的家长的重视程度也会很弱;2觉得沟通还不完美,仍在继续沟通,会导致家长兴趣程度的下降;应对:3合适的时机:进行完之前的流程,完成了对需求的挖掘和对危机的塑造,家长对于后续沟通或体验充满期待的时候;4总结自己的上门客户普遍的电话邀约时机(最简单的统计为通话时长);2、死缠烂打分析:1死缠烂打不会让家长上门,只会造成坏印象;2家长考虑的问题:<1>上门做什么?——有没有讲清楚上门的目的<2>上门能帮到我孩子吗?——有没有树立专业性<3>免费?不会那么简单吧?——有没有建立信任感<4>我有时间吗?——有没有了解家长和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