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志异》一、基本信息《聊斋志异》,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二、著书趣闻《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三、主要内容《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四、精品阅读《考城隍》《狼》《聂小倩》《画皮》《劳山道士》《崂山道士》后被选入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54至56页。关于《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是是康、乾年间的名人。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它以生动形象的笔墨来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严监生和范进都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1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关于元曲1.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等。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白朴:《天籁集》。2.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