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分级及处理定义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静脉炎的分级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0度:无临床症状I度:局部组织疼痛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炎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分级0级为无疼痛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中度疼痛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IV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水疱>1cm,影响肢体功能分类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都会致血管内膜受损,管壁通透性增加,药物容易岑茹皮下间隙。引起静脉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发生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行感染。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化学因素:主要是药物因素,如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作用,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是否与静脉管舒缩状态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尤其是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较大,因此输液针及固定方法的选择不当也可引起静脉炎。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淋巴循环状况以及患者的营养等全身状况。个体与操作者因素:与患者全身情况及护士的技术和责任心有关。若为特异性体质,输入化疗药物后表现局部过敏反应。有报道认为,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药物护理机制A地塞米松可阻止致炎、致痛、致敏物质的释放,减轻炎症扩散,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B、冰敷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C、局部封闭具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D、透明质酸酶可促进扩散、稀释和吸收喜疗妥霜。E、利多卡因能使疼痛阈值升高,从而缓解局部疼痛。F、氦氖激光照射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也有利于炎症愈合。如果药液外渗,该怎样做?即停止注射,用5ml针筒尽量回抽,并注入地塞米松5mg,同时用生理盐水作静脉冲洗,局部用透明质酸酶300u/ml或5%利多卡因沿疼痛或肿胀区做环形封闭后冰敷。在4小时后外敷喜疗妥霜,连用3天。或次日开始理疗。局部用氦氖激光照射,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对已发生的静脉炎,该怎么护理?Ⅰ级反应:局部用75%酒精湿敷或年涂地塞米松软膏,用冰块间断冷敷12─24小时。Ⅱ级反应:用透明质酸酶或利多卡因1—2ml在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做多点注射,表面涂以氢化可的松软膏或喜疗妥霜,并间断冰敷24-48小时。Ⅲ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Ⅱ级,水疱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干,避免水疱脱皮,用0.75%碘酊消毒,再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或地塞米松。如果已脱皮,不宜涂抹药膏。遵医嘱应用止痛药。Ⅳ级反应:处理方法同Ⅲ级,但对水疱已脱皮,创面较深者,应按无菌换药处理。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密切观察患处症状变化,并加强生活护理。还有其它的护理措施吗?用药准备:注射前,也可用牛黄解毒丸去糖衣碾碎加75%酒精调匀,外敷血管处10分钟溃疡护理:生理盐水洗净患处,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雷佛奴尔贴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患肢护理:抬高患肢,患肢禁止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日常护理:鼓励患者多作肢体运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