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雅托噶(蒙古筝)在内蒙地区的传承和进展(上)浅谈雅托噶(蒙古筝)在内蒙地区的传承和进展(上) 周小雨 摘要:雅托噶,别名蒙古筝,深受蒙古族人民热爱的民族乐器。本文主要讨论了从古代源起至今在内蒙古地区流传的雅托噶(蒙古筝),并对在内蒙古地区雅托噶的演化轨迹进行探究。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雅托噶从源起到清朝末年的进展。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雅托噶的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民间传承”和“学院传承”。 关键词:雅托噶;内蒙古地区;音乐教育;传承 一、蒙古筝——“雅托噶” “雅托噶”(蒙古语“yatug”的音译)是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蒙古筝”,是中国九大古筝派别之一。元朝盛行至今,它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祭祀音乐在蒙古宫廷、王府和民间,各个时期都流行着不同弦数的雅托噶。传统的雅托噶原材料一般选用白松木或者桐木,体积小易携带。琴体通长 139cm,琴身窄细纤长,琴尾下垂。首尾面板及琴身两侧用红、白、蓝、绿、黄五色绘制成卷云纹,琴弦为丝制。席地盘坐弹奏。 二、雅托噶的历史溯源 关于雅托噶的起源流传着一个传说:一天清晨,一个年轻人将一桶水倒小竹槽时, 他突然听到美妙的声音。当他将第二桶水倒入竹槽时,声音竟与前次的不同。就这样, 年轻人先后将五桶水倒入后发现每次产生的声音都是不同的。于是, 青年把马鞭拆开放入一个竹槽中当作琴弦, 席地而坐弹奏了起来。悠扬的乐音使吸引了许多鸟儿伴唱。从此,雅托噶便产生了。 而在《革面九弦琴探微》中同样发现了雅托噶的踪迹,文中引用了《魏书》中关于革面九弦琴的记载:“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从构造、形制的角度来看“槽”字可以联想到饲养牛和马的木质槽,在其上蒙着兽皮。显然,这是蒙古古代乐器制造的方法—“剜木文化”。将一个完整的树干从中劈开,用刀子剜空后覆盖兽皮,便成原始形态的乐器共鸣体。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另有学者认为雅托噶由中原地区“筝”乐器演变而来的,是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的产物。娜仁格日乐在《雅托噶源流考》曾有述:“雅托噶作为中国古筝重要流派之一,在长期蒙汉文化沟通过程中,结合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特点,形成具有特别定弦的发的古筝艺术。” (一)雅托噶在蒙古汗国时期的进展 1206 年由蒙古奇源部、包姓 、博尔济锦氏 、铁木真在斡难河河源成立的国度,尊汗号成吉思汗,立国号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曾经改变过东西方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