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每一章的基本观点:12.1克己3.14、7.5崇古3.1、6.25秩序16.2道无道13.3正名12.11为政1.2、2.8孝悌17.21报恩17.11礼乐3.3仁觚不觚(6.25)八佾舞于庭(3.1)(礼崩乐坏)礼乐正法自诸侯出(16.2)渴望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3.14)(恢复周礼)(郁.文)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12.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倡导秩序等级)讲求孝弟其为仁之本(1.2)本立而道生“孝”?(在日常生活中需表里如一2.8)为何要“孝”?(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7.21)1、----“必也正名乎”孔子为什么这么强调“正名”?2、什么是真正的孝;孔子和宰我关于守丧的争论,你更认同哪一种,为什么;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3、第一则写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最后一则写道:“人而不仁,如何礼?”那么孔子所提倡的“礼”和“仁”究竟是什么关系?你个人在生活中如何“有”“仁”、“体”“礼”?理解“正名”的重要性:1.当时状况:觚不觚、八佾舞于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礼崩乐坏2.孔子认为这样是名不符实(“陪臣”之名分岂能有“执国命”之实,而且这个“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3.社会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所以要用周礼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即先端正“名”,使得名符其实。如果让孔子治理国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____,因为在他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安民刑罚正兴礼乐事成言顺名正因果关系严密的逻辑性回答中的重点整理:1.孝在日常生活中2.孝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而不仅仅是有表面的行动3.只有做到孝悌,才能大孝于天下,就不会做犯上作乱的事情,社会就会和乐。因此,“孝弟”是“仁义”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国必先齐家(二)第一则写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最后一则写道:“人而不仁,如何礼?”那么孔子所提倡的“礼”和“仁”究竟是什么关系?你个人在生活中如何“有”“仁”、“体”“礼”?约束自己,回归于礼该做则做,不做则休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第一则写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最后一则写道:“人而不仁,如何礼?”那么孔子所提倡的“礼”和“仁”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是一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后代曾有人极力批判孔子,批判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认为孔子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说说你是怎样看待孔子的等级观念的?综合思考(一)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和宋儒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联系与区别理解重点:孔子讲的“君君臣臣”,指的是君主和臣子,父辈和子辈都有要求,他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宋儒的说法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