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 55 届“荷赛”获奖作品解读(下)第 55 届“荷赛”获奖作品解读(下) 2 月 10 日,第 55 届世界新闻摄影竞赛(荷赛)评选结果在荷兰揭晓。来自西班牙的摄影师塞缪尔·阿兰达获得年度新闻图片大奖。此次大赛共有三位中国摄影师获奖,分别为李扬、旷惠民、徐少锋。 相比以往“大而全”式的全景解读,本刊特别选取国内本届及往届的荷赛获奖者,将新闻摄影按类别细分,请业界精英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内为读者奉上来自新闻摄影一线的看法及新闻实践的思索。 自然类照片解读:《都市快报》傅拥军(获第 52 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 整体看本届荷赛的自然类照片,我认为与往届相比没有更大的突破。有的照片似曾相识,比如《网罗金枪鱼》,与类似的海底水下摄影相比,它也不特别出彩。我喜爱《海洋异足类生物》这张作品,在视觉上利用特异形态让读者停下来认真观看,使人产生很多联想。 荷赛在自然类题材方面比较青睐唯美的照片,基本属于《国家地理》的摄影风格,《国家地理》供稿的摄影师常常获此类奖项,他们借助一些高科技拍摄手段,比如红外线夜视镜捕捉镜头、微型直升机、摄影师自行组装的遥控车、动物触碰到一些隐形光线时会自动触动的“被动式”相机等等。 反思:摄影人的深化与坚持 三等奖《鱼殇》是组引起我反思的照片。看到这组照片,作为摄影师我感到很遗憾。就因为我曾经在 8 年前拍过摄影报道《古镇屠鲨记》,当时我有继续深化这个题材的念头,跟渔民出海去捕鲨鱼,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没有下决心去跟踪拍摄,因为觉得客观条件很难等。 反观这組获奖作品从猎杀鲨鱼开始,制作、销售的整个过程很完整,摄影师跨越国界走了很多地方,视野宽广。看完这组照片,先不去讨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我认为有想法一定要去做。 自然类题材不能撇开“人”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自然类题材的拍摄归根到底还是关注人,反映跟人类关系的内容。比如《北极熊》画面展现了熊爬过峭壁试图掏企鹅蛋,这些因素让人一眼就明白这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而《犀牛战争》更多地反映出人的贪欲残忍,有残忍才会有战争,这就是照片内交代的新闻事实。 评价自然类的好片,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首先,照片要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考或反思。关键点是找寻题材内的思考,给读者带来对人类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思考。其次,照片需要一定的美感,但不是纯粹把题材拍美丽。 一般新闻类照片解读:《深圳晚报》赵青(获第 52 届荷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