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职中老师追寻职教初心职中老师追寻职教初心 摘 要:通过追寻我国职业教育进展的历程,深刻认识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掌握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给学生一定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满足学生个人的就业需要和客观岗位的要求,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展,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 关键词:职中 老师 追寻 职教 初心 一、在晚清:职教发轫,抵御外侮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面对列强入侵,晚清政府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推行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兴办洋务教育,学习“西文”“西艺”,着力培育翻译、外交、律例、科技、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当时要务。1866 年,左宗棠奏請设立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是为中国近代学校职业教育的开端。之后,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农、工、商、铁路、电报、蚕桑等各类学堂纷纷兴起。如张之洞所说“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确是当时情形之反映。 二、到民国:职业教育,正式确立 在民国初年,实利主义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列为教育宗旨之一。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强调:“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当时的民国政府颁行《壬子癸丑学制》和《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将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实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时,民族实业家提倡和推动实业教育蔚然成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典型代表张謇谓实业教育可达成救国之目的,“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与教育必须齐头并进、共同进展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认识。 “职业教育”一词始见于 1904 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论“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意虽精到,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但却飞鸿一瞥。 直到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大进展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职业人才的培育提出诸多新要求;欧美职业教育的飞速进展又给国内有识之士以全新启示,国人始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教育类型加以关注。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究者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指出仅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强调有用根本无法解决中国问题,“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1917 年他联合 47 位同仁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引领和推动职业教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