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四)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四)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敖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守护神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马背民族,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北方原始山林和漠北大草原,其活动区域东至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北与贝加尔湖毗连,南与万里长城相接。古代蒙古人从山谷走向草原,由丛林狩猎民成为草原游牧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地域、气候、植被、生产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有别于狩猎、农耕文化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成为人类最辉煌的文化类型之一而令人瞩目。“敖包祭”,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 “敖包”一词,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古老词汇,原指山脉延伸中突出呈圆形的山顶,多称“敖包”山。现在泛指为祭祀而用人工堆砌起来的石堆,也称“敖包”。古代与蒙古族同属“室韦”系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也惯用“敖包”一词,有的称作“鄂博”。这些民族对敖包的崇拜观念很深,就是平常路过敖包也不能随便走过。到敖包前必须下马,剪下一缕马鬃或马尾系在敖包树上,或者给敖包留下银两钱币,或者用酒洒祭,或者叩拜,方能离开。清人祁韵士《西陲竹枝词》中云:“告虔祝庇雪加风,垒石施金庙祀同,塞外天空望不极,行人膜拜过残丛。”这首诗把草原民族对敖包的崇拜做了极其真实的描述。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敖包形式,是在群居地周围的东向选择高处一个认为合适的地方,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圆锥形原始祭坛建筑形式,后在堆成的敖包顶上插上枝叶繁茂的柳木,并且在柳木枝上缀饰红、黄、蓝三色布条。总体来说,“敖包祭”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祭天地山川、森林树木、河流与火的形式,表达了古代先民信仰天神为其主宰的对大自然特别是对生存环境的崇拜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意识心理,是他们在原始狩猎和畜牧时代早期进展过程中,社会心理意识的一种非科学的反映,很自然地也就构成了其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由山林狩猎转为草原游牧的北方民族一种特别的原始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形式。今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居住地周围,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敖包。在“天苍苍,地茫茫”的大草原上,它客观上也起到了指路标识、氏族标志的作用,能够使出行和迷路的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当然,这并非建敖包的本义。 蒙古氏族部落的敖包,高低不同,样式繁多,但通常为 1 个。大的部落聚集地或寺庙附近,也有数个的,如 5 个、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