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思考摘要:随着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灌区限额用水的逐步实施,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关键字:农业节水;战略地位;对策一、概况湟源县南山灌区位于湟源县南山地区,灌区范围为海晏县的1个乡及湟源县的部分地区,包括海晏县的金滩乡,湟源县巴燕、申中、大华、波航、和平、城关等2个县的5乡、2镇,共38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680户,是我省主要的万亩灌区之一,海拔高程在2630~2960m之间。灌区所在地区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冬寒夏凉,日照时间长,热量有余,气温日差较大,降水较充足,但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尤其7~8月份居多。据有关气象资料表明,灌区内年日照时数2708h,年太阳总辐射量148.2kJ/cm2,多年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温度-30.9℃,极端最高气温28.6℃,多年平均降雨量408.9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1.1mm,最大冻土深度为0.95m,无霜期63d。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整个灌区由引水枢纽和输水渠道组成。引水枢纽位于东大滩水库下游300m处的湟水河上,系有坝引水;各类配套水利工程包括: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及渠系建筑物。干渠1条,自引水枢纽进水闸开始,沿南山山坡盘山而行,至小高陵村结束,全长63km,设计流量为3.3m3/s,加大流量为4.1m3/s,设计比降为1/1500~1/3000;支渠14条,总长130km;干渠各类建筑物214座(其中引水枢纽1座、隧洞20座长8.317Km、倒虹吸6座长3074m、渡槽6座长288m、退水12座、车便桥60座、排洪桥涵69座、分水斗门40座)。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范,本项目工程级别为四等小(Ⅰ)型,渠系主要建筑物按3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4级设计。区内主要种植的作物为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总面积16.31万亩,灌溉面积6.5771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5.538万亩,林灌1.0391万亩。二、灌区水资源及灌溉现状该灌区以湟水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为西宁~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祁连山系大板山南麓,上游正源为麻皮寺河,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流经湟源进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河相汇,然后蜿蜒曲折,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在民和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流入甘肃,至水车村注入黄河,源头海拔4395m,干流在省境内流长336km,河宽一般在50~200m之间,峡谷和川地相间,形成串珠状河道,河道平均比降14.8~5.3‰,坡度大,河水流态一般呈紊流状,两侧沟壑发育,支流较多,水系发育,呈羽状和树枝状,西宁以上为扇状水系,共有大小支流1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11条。湟水由西向东贯穿湟源县,入境和出境处均有峡口,即西为巴燕峡,东为东峡。湟源县境内的河道长为42.338km,流域面积为3083km2,多年平均流量8.7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2.75亿m3。为湟源县的重要水源,属于过境客水。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群众认识水平的提高,灌区作物种植结构有了大幅度变化,粮食作物面积逐渐减少,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这与原设计中的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出入较大,灌区实际用水量逐年增加,与有限的引水流量和下降的渠道输水能力相矛盾,导致下游用水不够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干旱缺水季节抢水、争水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使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地域上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剧了灌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灌区所在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瓶颈”。就如何大力推广和实施节水灌溉,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好、管理好、利用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又要确保生态建设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灌区水利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灌区长期主要以地表自流灌和沟灌等形式实施灌溉,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浪费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