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三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比较句;汉日对比;《罗生门》 一、认知语言学概论 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体现,无论何种语言形式都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人类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句法,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中人们对相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认识能力,映射的结构和程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基本事件,在不同语言中能映射出相同的或不同的句法结构,这就形成了相同或不同的语法形式。 认知语言指出,句法是以语义为基础的,语义是概念或意向形成的过程,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传统语义学认为,语义是句子的真值条件,语义就是使句子为真的条件。这个条件虽然客观,但是也显得比较死板。语言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人类语言的恣意性很强,无论采纳何种语义的形式手段都难以包含、描绘出语义。因此,借用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解语义能很好地解决形式语言学没有涉及到的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 通常认为,语用学是一门讨论特定语境中语言含义的学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用则强调人的认识能力对于理解语言的语用含义的重要性。在语言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讨论中,要把语义和语用截然分开,似乎是不太可行的。语义和语用都是在历时和共时条件下同时具有稳定和不稳定特征的统一体,在表达语义时是共同起作用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语义是语言表达形成的一种意象,不同的人在听到相同的语言表达时,会因为所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向。这些不同的意象在性质上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套用概率论的说法,这些意象的分布应该是以“语义”轴为纵轴的正态概率分布。也可以这么说,语义是语义理解意象在以语义轴为纵轴的正态概率分布图上最靠近纵轴的那些离散分布意象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