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

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_第1页
1/6
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_第2页
2/6
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讨论的解困之道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讨论的解困之道 摘要:教育存在教育场域中“人”的缺席、教育世界中语言意义的失落、教育存在中生命意蕴的遮蔽、教育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等危机。文章从当今教育的“意义危机”入手,对教育理论讨论的“立场”进行思考与定位,并将教育理论讨论中“对话理性”的介入作为教育讨论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意义危机;理论讨论;对话理性; 解困之道 一、问题的提出 在 20 世纪刚刚来临的时候,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郑重预言:20 世纪将是一个儿童的世纪。然而,“在 20 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回顾已经过去的近百年的教育历程,却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20 世纪不是儿童的世纪。”进入21 世纪,我们的教育和教育学在改革之路上仍然没有停步,人文关怀、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精神建构等人性化命题已不满足于其在教育学场域的隐匿不彰的理论境地,纷纷从各种角度频频言说着自己在教育中的本然价值和应有地位。 但是,通向实践的道路往往是曲折而漫长的,在对教育的直接介入中,在近距离的注视和透视中,不能否认,将 21 世纪还给儿童,仍是教育理论人特别是实践者的艰巨使命。因为今日的教育依旧背负着沉重的负荷,由于对“意义”的漠视,它不可避开地陷入了危机之中,隐匿了自身的本真状态而变得不是它自身,更严重的危机却是,一些身处教育场域之中的实践者们对此却茫然不觉,而教育理论讨论者对此又常常痛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对对现代性弊端的批判,许多理论也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和批判,如批判理论、解构主义、诠释学以及各种后现代思潮,但无论这些批判如何热情和严厉,却只能引起短暂的回应,最终都不得不消逝、失落在主导的教育理念和行动中。 可见,要想摆脱教育的意义危机并非易事,提出教育理论讨论的解困之道也似乎是一种“乌托邦”式的遑论,但“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事态的消极默认”。因此,本文从当今教育的“意义危机”入手,对教育理论讨论的“立场”进行思考与定位,并将教育理论讨论中“对话理性”的介入作为教育讨论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 二、写实:教育的“意义危机” (一)教育场域中“人”的缺席 里博尔曾说:“倘若要问某人‘什么是教育?’也就等于问他‘什么是人?’”可见,教育是“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论研究的解困之道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