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

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_第1页
1/6
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_第2页
2/6
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蒋孔阳“制造论”美学思想 一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论争、流变和进展中,蒋孔阳的美学讨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许多人认为,蒋孔阳美学思想接近李泽厚,被称为实践观点美学。然而,在我看来,蒋孔阳美学观点之于李泽厚,更多的还是同中有异。他们“同”在美是客观的、社会的、美源于劳动实践这类基本命题。但是,披表入里,我们就会发现:李泽厚肯定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说明了美的隶属范围,还不算揭示了美的本质。而蒋孔阳认为美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更确切地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应具有两重意义,一层是“质”上的意义,指的是与动物不同的一面:人会制造使用工具,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等等;另一层是“量”上的意义,指的是与不能充分体现人的本质的人不同的一面:最先进的一些品质、性格、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等等。美应该是这两层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P460) 高楠在《蒋孔阳美学思想讨论》中认为,其是“总体把握审美关系的实践观点美学”[2](P2);朱立元《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认为,其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主体制造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3](P224)。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恒新恒异”的制造中,蒋孔阳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造论美学”这一美学体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的表现……也就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4](P122-123)。但是,社会也是由单个的人汇合起来,对于人类的存在的审美客体,对于时代、民族、阶级存在的审美对象,对于单个人都是存在的,但它不就是理想美,而只是构成理想美的基础、前提和条件,要使它转化成活生生的、充满人力量的理想美,还必须与具体人的心理、情趣、爱融合在一起,在心理上形成审美的关系。可见,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他的自然本性,也不仅仅是他的社会性,而是他的社会本性和自然本性的统一,即历史和进化、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中介环节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这种改造也就是制造,人在制造世界的同时也制造了人自身。世界的本质是人的制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正是这种制造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艺术就是制造,而美则是完满的制造,是人的生命与环境的契合。无疑,这些思想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是典型的以人的制造为逻辑起点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 “制造论美学”中对于人自身地重视,尤其是对于当代人投入了较多关怀,是蒋孔阳不断思考的结果。他在强调主...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