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饺子历史文化集锦.饺子的由来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2流长的面食奇苑呢!因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子”为“子时”,“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二. 名称的演变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饺子被叫做“馄饨”;考古发现,唐朝时中国西部已经有吃饺子的历史了。饺子已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东京梦华3录》就有“水晶角儿”的记载,说明宋代的饺子品种已经很多。到元朝,饺子的品种更多,搬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名称均在当时的文学记载中经常出现。元明朝称饺子为“匾食”(“匾”,通“扁”);明代的饺子和现在的饺子十分相似,《明宫史》中称为“水点心”或“扁食”。清朝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据考证,清朝时饺子的发展已相当普遍,此时饺子的面皮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饺子馅品种丰富,制作方法可煮、可蒸、可煎,即现在的水饺、蒸饺和锅贴的原型。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但现在的,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