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②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③ 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②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②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③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二、教学重点1.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02.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 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30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初读感知1. 介绍孔子和《论语》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