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菜根谭》,成为“为人处世”的高人读《菜根谭》,成为为人处世”的高人2016-07-0210:24(本文转自:今日头条•传统文化那些事)毛泽东平生最爱的两本古籍,一本是《容斋随笔》,另一本,就是《菜根谭》。据说在红军漫漫长征最困难的那段岁月里,即使战火飞马颠沛流离,毛泽东也一直将《菜根谭》带在身边。近来无事,偶然间翻看此书,朴实的装帧,极简的排版,或许大道至简向来如此。第一卷开篇论世,曰“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初识于此,即有种高手亮剑的气魄。书是读完了,可书中的话却没品尽。说起《菜根谭》,洪应明这个名字是怎么也绕不开的。这位六百年前的明代哲人,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洗心礼佛,潜心著述。先生字自诚,号还初道人,从早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佛,想必是饱经忧患,风波顿挫的。自诚,字面上的理解是对自己诚实,我想正是带着这份诚心于自我的勇气和决心,老先生提笔著述,回顾人生经历,剖析涉世之道,才给后人留下了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好书。这本书有些小杂谈的意思,颇似《围炉夜话》,简简单单的三两句话,即深入浅出的表达了“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的所怀所想,字句凝练,一针见血,用现在的话说,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摒弃了长篇大论,看不见浮华辞藻,没有一丝说教的意思,好似你与一位熟悉的长辈相视而坐,品一壶清茶,语气从容的跟你聊聊他的经历和感想。(一)抱朴守拙中国人形容诗词一种境界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人们经常会羡慕那些睿智的老者,坐在斜阳余晖中,带着一丝淡然的微笑。但我总认为,那不是年轻人该有的境界。有句老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儿,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上大学那会儿看过于丹老师的一本书,有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仍印象深刻:一个年轻人,有点青涩,有点莽撞,口出狂言,这些都不是毛病。唯一的毛病是过于世故,玩世不恭,丧失梦想和激情。一个人如果 20 岁时就因为熟练掌握了标准答案而沾沾自喜的话,到 80 岁时,也许会欲哭无泪。倘若我们因为偏离标准答案而得出错误的答案,大可不必感到懊恼,因为年轻岁月是我们犯了错还来得及改的阶段。《菜根谭》的首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弱疏狂。”洪先生言简意赅的道出了他所认同的涉世之道,准确的说,是一个刚刚进入社会大门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