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姓“气”到姓“天”——记清华旧气象台的变迁本文为传媒学院一年级学生王涵咏刘梦泽的习作,经尚仁成修改定稿在清华西北隅的一片绿草地上,伫立着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层天文台。在很多年前,它的顶层上还没有今天的圆球,而是一个露天的平台,钱钟书先生就曾在夕阳中,站在上面凭栏而望;在很多年前,他的用途并不在于遥望神秘杳远的星空,而是观测每一个普通日子里的阴晴雨雪;在很多年前,它一度被毁于一旦,沦为被人遗忘的废墟。在过去的激荡百年中, 清华的命运紧紧地与国运联系在一起,而这座曾经的气象台也在白昼交替、春去秋回中见证了清华的发展、困阻、屈辱以及振兴。它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坚挺地站在那里,历经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沉默、坚忍,又充满了耐人回味的故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文台的前身实际上是建成于 1931 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 它是清华理学院重要设施之一,原属地学系。它的筹建始于民国十八年秋。气象学原为地学系下的一课,规定有实习。为了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黄厦千先生曾撰文解释了建设气象台的初衷, “盖因空气为地球三大境界之一,完备之地学系不可不有气象学程。空言气象而无实测以助研究,又难免流于理化无实验、工艺无实习之弊也。 ”根据 1873 年国际气象学会议决案件, 凡气象上各种仪器设备齐全,且有各项标准仪器者,称为“气象台”。设备不完全者, 依其设备简单程度,称为“二等、三等侧候所” 。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当时坚决地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分别向英、德、法、美等国各著名气象仪器公司,陆续购置各项精密仪器。此外,还建筑了一座八角形钢骨水泥高台,来安置测风仪器及瞭望天气。 台的内部直径计24英尺, 高五层, 每层各15英尺, 最下一层建于土山内。在山顶上的实际有四层。加上土山原有的高度,台顶高出地面总共一百多英尺,是当时全校最高的建筑。以至于当时到清华来的访客,一踏入校园,首先望见的必是这座独领风骚的气象台。在这座气象台的周围还专门辟出了 “气象园”,安置各项气象仪器,总价值达两万余元。这些设备在当时都是国内一流的,与世界水平相比,也毫不逊色。气象台是在民国二十年的夏天竣工的,仪器也都在不久以后就装配妥当了。从民国二十一年的元旦起,气象台正式开始了观测,每天按时报告本地直接观测所得之气压、气温、湿度、风、云、降水量、能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