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语文教育的文学之痛语文教育的文学之痛 语文的文学之失 语文教学改革多年,面貌依旧没得到改观。期间虽有一些老师、家长推举孩子课外阅读,但一则所列书目多以成人的审美取向来选择,真正贴儿童心灵的优秀儿童文学著作并未进入视野;二则文学教育并未进入课程体系,时间无法保证,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指导;三则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已臻巅峰状态,语文教育自不能幸免,学生们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课业负担和功利期望,文学教育边缘化,阅读时间被挤压,距离课标要求的阅读量相去甚远。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语文课程汉语、文学分科,我们曾经有过独立的文学教育,出现了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时至今日,语文教育依旧是没有文学的语文教育,依旧走不出道德教化的宏大话语,依旧在应试体制下带着镣铐跳舞,依旧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中日益枯萎凋零。其结果是,造成了当下不少青少年道德的伪圣化,人格的分裂化,心灵的沙漠化,情商的低级化,语文沦落为一门分数化、技术化、形式化、工具化的学科。英国作家莱辛曾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他们不读文学作品。”推而想之,近年来屡见报端的青年学子对生命的冷漠和残忍、为小事自杀或杀人、校园暴力等事例,折射出相当数量的孩子在人性上存在缺陷,这和我们教育中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我们的教材、老师被深深地浸染上传统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色彩日已久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又与政治理论相结合,渐渐强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始终走不出人性进展的畸形模式,自然也无从培育有益于人生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近来,网上对语文教材的批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失真、伪善、非文学、任意删改、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是语文教材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坦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之,语文教材的选文虽有所改进,但以上指摘并非虚言,尤为突出的是虚假道德的教化令人困乏,忽视了文学的超道德价值和终极价值。文学博士叶开在《语文的物化》一文里写道:“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与花草树木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作者不是欣赏鲜花自身的漂亮,而是在鲜花这个符号上寻找道德寓意。”此言真乃切中肯綮。细细品读语文教材,此种道德寓意或明或暗俯拾皆是,似乎一切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宇宙星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