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在文学语篇建构中意义 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之中的命题或信息。在语言学讨论领域,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预设在文学语篇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建构文学语篇时,常常运用预设来确立虚拟的文本世界。妙用预设可以推动语篇中情节的进展,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 [关键词]预设;话语信息;文学语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语言源自于日常语言,它以日常语言为基础,与日常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是日常语言的审美变异。日常语言是文学语篇建构的现实依据。[1]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讨论日常语言及言语规律的普通语言学相关理论运用于文学语篇分析,努力挖掘文学语篇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意义,从而揭示文学语言的本质。本文试图分析预设在文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尝试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文学语篇的文本意义,力图拓宽语言学讨论和文学讨论的接面,并努力在语言学和文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讨论方面作初步的思考。 一、预设理论概述 德国著名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弗雷格于 1892 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含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预设是指发话人说出语句时预先假设成立的命题,其特点是在句子被否定后预设仍可保留。[2]弗雷格提出预设的概念,旨在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中的逻辑现象。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做是日常语言中一种特别的推理关系,是以语言结构意义为依据,靠逻辑概念等推断出来的话语意义的前提条件。斯特劳森强调:日常语言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该假设可以表现为另一个语句。[3]20 世纪 60 年代,语义学得到进一步进展,预设这个概念引起了更多语言学家的重视,语言学家将其作为语义学讨论不可或缺的内容。20 世纪70 年代,基南等语言学家的讨论表明预设与语境的关系紧密,他们认为预设不仅仅是语义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预设因此成为语用学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4]基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将预设看作是发话者对受话者可能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的内容所做出的假设。莱文森将预设定义为共同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进行顺利展开言语交际的必要条件。此外,斯托纳克尔认为,基本的预设关系不是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说话者在谈话的某一个给定时间里预设 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 P 当然为真,也好像他假定了其他听众和他一样认为 P 当然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