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语文课堂老师言语现状观察及分析语文课堂老师言语现状观察及分析 【摘 要】老师言语状况是课堂学教变革的直接切入口。调查表明,小学语文常态课上,老师言语占时多,整体时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老师的课堂言语风格以平淡型为主,言语灵敏度、感染力均偏低。据此,语文课上老师需要自律式地节制、压缩频繁的言语活动,提倡“有的放矢”的少说、精言,让每位学习者能拥有较充足的时间去经历主动的、深度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老师言语;观察;量表;节制 若要在课堂上促进学生主动、深度地学习语文,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每位学习者能够拥有较均衡、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众所周知,一堂语文课 40 分钟是个常态量,“教”与“学”的时间分配,理论上是“此长彼消”的关系:老师“教”的行为多,则学生自主“学”的时间及行为势必减少,反之亦然。值得探讨的是,语文课上老师“教”的行为,基本是以“言语”的方式传授、讲解。 从一定意义上分析,小学语文课上一直存在着老师“微义大言”、烦琐分析、滔滔不绝等言语问题,这始终是制约甚至干扰学生主动、深度学语文的主要因素。为此,探析语文课上的老师言语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小学语文课堂学教变革的直接切入口。 一、观察:研制测量表及数据采集 为客观地探讨小学语文课上的老师言语状况,本文编制了相关的观测量表 ,并对 B 区的小学语文常态课实施了随机性的观察记录,采集了一定量的分析数据。 (一)编制量表 参考曾晓洁的“3 个视角 9 个维度,26 个要素 72 个观测点”的老师课堂语言观测框架,立足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本次观察设计了含有 4 个维度(科学性、交互性、时效性、艺术性)及 13 项要素的小学语文老师课堂言语观测量表,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该量表的主要构成如图 1 所示。 依据以上框架设计,编制了相应可操作的“小学语文老师课堂言语状况观测量表”,如表 1 所示。 上述观测量表由 4 个观察维度、13 项观察要素及 36 个观测点组成。本次观察主要检测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言语的“时效性”,因而,在分权设置上,交互性、时效性各占 30%,科学性与艺术性各占 20%。 (二)數据采集 借助上述观测量表,对 B 区一~六年级共 511 名在职小学语文老师的常态课堂,实施随机、间隔性的学校交互式观察记录,共采集老师课堂言语观察表724 份,剔除无效数据后,获得有效记录表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