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课程意识:“让学”课堂行动指南课程意识:“让学”课堂行动指南 曾扬明,全国青年名师,福建省特级老师。主张“让学”教育理念,提倡“表达本位”课程观,提倡语文老师要做儿童言语实践的“策划者”。 “让学”有一个重要内涵,即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自我构建,形成自己的观念。老师有课程意识,能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方能使“让学”的内涵得以深化。一提到“课程”,我们首先想到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的一个重要凭借,但教材绝不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唯一凭借。假如说课程是一幢建筑设计的图纸,那么,教材就是具体计划和详细说明,老师则是施工者,没有课程意识的老师只会被动施工,而有课程意识的老师则是制造性地建设。 有没有课程意识,表现为我们在备课、上课、评课时,对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态度。有课程意识的老师,总会自觉地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学生是否能接受。没有课程意识的老师,总是习惯于教教材,搬教参,甚至等集体“备课”提供一个现成的教案,根本无心去思考这些问题。 记得一次数学课上,执教《路程·时间·速度》一课的老师就很有课程意识,老师从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截取了“猎豹追捕羚羊”的片段,在猎豹即将追上羚羊时,画面静止,以此作为教学内容,追问:你们猜,猎豹能抓住羚羊吗?学生猜想可能发生的情况。老师很自然地说明:这里的快和慢,就是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速度。 让学,就像怀特海说的,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进展之路。语文课,学习语言的课程资源无处不有;数学课,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我们目前的课程改革必定导致教材的变革,但教材的变革绝不能等同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更为根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结构设计、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它要比教材改革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深刻得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有了课程意识,做起了自己的课程,学生学习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内容多样化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就开阔了。山东的薛瑞萍老师的《日有所诵》;浙江的蒋军晶的群文阅读课程;《小学语文老师》编辑朱文君老师的小古文诵读课程,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秀老师都在做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汲取精华,也给我们的“让学”理念以课程上的启迪。 那么,如何建构自己的课程意识,让学生真正有所学呢? 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雷夫在第 56 号教室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