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遇见平凡的概率遇见平凡的概率 王彻之 王彻之,20XX 年本科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牛津大学文学博士。曾获北京大学王默人小说奖、第五届北京诗歌节年度青年诗人奖、第一届新诗学奖等。作品入选数种国内外选本。著有《诗十九首 19 POEMS》(纽约,20XX),《狮子岩》(海南,20XX)。作者说“良好的教育环境塑造人并不是单凭它的优点,而更多的是通过它隐藏不露的非常之处,它鲜为人知的缺陷和混乱,它里面的人孤单或者怪癖的个性,甚至它一草一木枝干扭曲的姿势和河水在深夜奔流的凄凉。要仔细去想的事儿。” 长期以来,规律一直告诉人们,在任何地方,遇见平凡事件的概率,要远大于遇见伟大事件。因为愚蠢、鲁莽和野蛮深藏在人的天性里,至于真理,鲜有人能对其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寻的勇气。基于这种考虑,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学术追求者,和“业余不学无术者”,我很早就放弃了对于任何伟大学府的美好想象。这种想象不能带给我一丁点的心灵收益。一个人需要对人类智慧保持狂热的好奇心,但同时必须抽身在一旁,用鲁迅的话说,冷眼旁观。 我的某位诗人同行,某名校本科毕业,很早就公开宣称,他本科四年所受教育的最大收获,就是以后一定不会让孩子在他的母校读书。这句话可以分两个层面理解:一个人在他所待的地方越久,就越会对这个地方感到厌倦,不管这个地方有多好或者多糟;在多数人艳羡的地方,常常有不为人知的、无法让人忍受的现实存在。但无论是哪种,不能否认的是,当你厌倦或者无法忍受,你实际上已经带有你所在地方的缺陷的烙印。 由此说来,牛津也并不是我来之前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各种背景、文化、肤色、阶层、知识教养、政治态度各异的人在此地混杂而居,并且似乎没有谁同意主动妥协。入学牛津第一天,有一位好心的学姐,拉着我转了差不多整个校园。我还能记得的是,她咯哒作响的高跟鞋,就像诉说着此地人们很长时间以来的,听上去臭美而无害的傲慢。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牛津市中心是大学所在之地,东西向的主干街只有两条,一条叫宽街,一条叫高街,但实际上不高也不宽,并且被一条更短小而且游人密度更大的商业街相连——多半是因为这条街上的肯德基和星巴克,这些英国人其实梦寐以求的文化象征。 而肆意穿行其间的游客、小贩、提琴手、玩火艺人、摄影师、高定礼服的模特、放浪娇嗔的夜店女孩、游行示威人群、怀揣着罗马史教程的大学教授和诈骗犯,会让你明白当地老年人排外似乎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