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闺怨之外的言说闺怨之外的言说 现存文学史中,张秀亚被称为台湾作家。在大陆,她的名字也许并不像琦君、林海音、余光中、王鼎钧那样声名远播,这与作品的传播渠道以及作家的行事风格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若论及文学成就,张秀亚的创作实绩实在不遑多让。台湾文学馆曾专门为岛内杰出的作家编纂总集,张秀亚不仅入选,且其全集达 15 卷之多,著作合计约八十种。才华所及,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领域皆有出色的表现,散文成就更是突出。在长达约七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写了二十多本散文集,难得的是质与量俱优。她持之以恒地在散文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究,突破自我,曾获得(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首届散文奖、中山文艺奖首届散文奖等多种奖项,被诗人痖弦誉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① 一、以爱背负命运的重担 去台之前,张秀亚其实已是大陆很有名气的后起之秀。1919 年 9 月 16 日,张秀亚出生于河北沧县(今黄骅县)毕孟镇。幼年曾随父宦游河北邯郸,后举家迁入天津。20 世纪 30 年代,年纪轻轻的张秀亚凭借出色的写作天赋登上文坛,在《益世报·文学周刊》、《大公报·小公园》副刊、《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国闻周报》上频频亮相,还受到了凌叔华、沈从文、萧乾等文学前辈的欣赏与扶持;她未满 18 岁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大龙河畔》,大学期间发表了 500 行的长篇叙事诗《水上琴声》。此外,还相继编辑过进步文学团体海风诗歌小品社的社刊《诗歌小品》、辅仁大学的校刊《辅仁文苑》。1943年与同学结伴入蜀,接任重庆《益世报》社论委员和《语林》副刊编辑的工作。1948 年冬,为了摆脱婚变的阴影,与儿女搭船远去台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是女性写作潮流的风起云涌。尽管“反共文学”在国民党当局的提倡下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在民间各个报纸副刊和畅销杂志上,却活跃着一批女作家的身影,琦君、张秀亚、林海音、艾雯、钟梅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这一文学现象,许多文学史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如既往地用“闺怨文学”来命名。意指创作者是女性,其作品大都无关乎政治、社会、民族等宏大主题,取材范围较窄,常常是局限于家庭之内,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所谓鸡毛蒜皮无足轻重。这种看法有些偏颇,它固然指摘出某些女性书写中的无病呻吟的弊病,但另一方面更暗示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对女性创作潜在的轻视态度。毕竟,从本质上来讲,文学作品的存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