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关于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承担单位:河北省东光县第三中学承担人:张淑杰课题内容:四、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些过分脆弱的人必然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因而,实现挫折教育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大量的研究和实例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家庭方面,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事小事都进行代办,使得孩子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生活中的辛劳和疾苦。在面对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寄希望于家长和老师来帮助加以解决。一旦让他们独立生活,就会暴露出抗挫折能力十分薄弱的缺点,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难。其次,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弊端,使得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一直没有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使得中学生表现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自理能力,挫折耐受力都很缺乏。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挫折教育,使其初步掌握应对挫折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其耐挫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他们今后进入人生、走向社会、学会独立、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把挫折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些强化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优秀课例和活动范例。2、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把挫折教育融入到更为宽广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去。强调其活动性,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3、探索挫折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4、学科渗透、活动结合多渠道,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组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更加认识到抗挫折教育的重要,以致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一定要下大力气培养下一代抗挫折能力,要让他们经受磨难,让他们承受压力,让他们经受误会。外国有的学校,甚至把学生送入孤岛,老师们离去,让学生学会死里逃生。许多理论家发表了成千上万篇论文,论证“抗挫折能力”、“磨难教育”、“压力教育”、“淬厉教育”、“死里逃生教育”的必要性。在国内抗挫折教育的研究对象,既有针对中小学生的,也有针对大学生和幼儿的。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关于中学阶段,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内蒙古二中对中学生耐挫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孩子心理耐挫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过程,父母应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指导,培养孩子稳定、成熟、开放的心理状态,以立足现实、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3、大学阶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承受力的现状及教育疏导机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成果,《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该书重在回答一个问题:当某一个大学生遭遇某一种类型的挫折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应对这一种类型的挫折?大学生又该如何自我调适?(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调查数据显示:85%的中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挫折、陷入逆境时,愿意寻求老师的帮助。本课题在肯定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心理教育实验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没有教师的全身心投入,领导的决策无法贯彻,教育科研的设想无法变为现实。因此,在学校抗挫折教育中,教师必须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处处时时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有心人,特别是对后进生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教育,更要主动、积极,不冷落、不歧视。既要照顾点又要注意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抗击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