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2、通过朗读和分析,品味意境,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3、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2、品味语言,体悟情思。三、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四、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导语1、今天上课前,先来个思维上的小小的热身,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句名句。(幻灯1:我思故我在)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生: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师:非常好,能够准确的理解“故”和“在”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标志着我们的存在,今天我们就要用思考证明我们的存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幻灯片1:课题)2、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雨”的诗文,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请几位同学把找到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①宋·释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杏花开放的季节,诗人在大路上散步,蒙蒙的细雨沾湿了我的衣服,感受着春天的沐浴,享受着春天的暖风,好不惬意!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③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出自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亡国的痛苦。这样看起来,雨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一种情感的符号,或喜,或忧,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打出幻灯片)3、那么,台湾作家余光中笔下的雨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现在,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遍。(师生齐诵《乡愁》(幻灯片打出字幕,配二胡曲《江河水》)《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ﻫ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ﻫ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今天我们学习的«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它抒发的仍是一种乡愁,那么,它抒发究竟是怎样一种乡愁(板书)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去听听那冷雨。教学过程:一、理清脉络:1、由题目导入文本:读文先读题,这个题目很奇特,主要在那两个字(听、冷)上?一奇。一般雨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视觉)。而这里作者却在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听觉)。这暗示我们,听雨才是本文的用力之处,也应该是我们欣赏关注的重点了。二奇,怎么又听出个“冷”个来。冷雨往往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外:突出春寒料峭的雨给人外在的感觉。内:表现作者远离故土内心的凄冷。第一自然段是“衣服第一粒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