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的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等地的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火还在广岛熊熊燃烧的时候,苏联军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关东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关东军抵挡不住苏军强大的攻势,十余天后,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日本关东军不得不停止抵抗,东北全境随之解放。远东战役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斯大林下定决心斯大林对日作战的决心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下定了。一九四一年四月,当横扫欧洲的法西斯德军准备挥师东进的时候,斯大林已经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问题了。斯大林看到,与德国的交战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避免陷入德、日两线作战。对苏联来说,其远东地区至关重要,只有稳住东线,才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在西线对付德军。此时的日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欧洲战事正酣,世界的热点都集中在那里,美丽富饶的南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真空”,于是它改变了原定北进的计划,而转向南进太平洋。如此这般,各自的利益使然,首先日本主动提出与苏联修好,随之双方一拍即合。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如果苏德发生战争,日本要保持中立;如果发生日美战争,苏联也不介入。然而,条约从来就是为战争服务的。为了需要,可以缔结条约,同样也可以废除条约。随着苏德战场苏军进入反攻,斯大林开始考虑在什么时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条约了。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了有条件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在其要求得到罗斯福、丘吉尔的基本认可后,斯大林答应在欧战结束半年后参加对日作战。此后,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斯大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起来。到了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的一九四五年二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又一次走进雅尔塔的会议厅,三巨头共同签署了一份秘密协定。协定规定,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未等欧战结束,斯大林就指示统帅部着手研究对日作战问题。苏军统帅部首先考虑的是一定找准日军战争体系中最要害部位。据此提出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如果进攻得手,就能够一举摧毁日军的整个体系。因为本土是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但是,考虑到日本是个远离大陆的岛国,苏军又缺乏大规模登陆作战的经验。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第二种方案是对驻中国关内的日军实施主要突击。但考虑到日军兵力比较分散,不易达成大规模的歼灭战。这个方案也被否定。第三种方案。鉴于中国东北地区和北朝鲜地区驻有大量日军精锐关东军,而这一地区在地理上被苏、蒙所包围,可从西、北、东三方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迅速全歼关东军;日军将会失去陆军主力,再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陆上战争,迫使日本早日无条件投降。斯大林最终批准了歼灭关东军的方案。调兵遣将谁来完成这次远东作战的指挥任务呢?斯大林选择了华西列夫斯基。斯大林对自己的这个爱将太熟悉不过了:这个曾作过总参谋长、身经百战的苏联元帅,有着神奇的经历。他的神奇不仅仅在于他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也神奇在一九二○年八月的一天晚上,他刚满二十五岁就被任命为四二七团团长,可是第二天清晨就因拒不执行旅长下达的无法执行的命令而被送进革命法庭,由团长降到排长。这以后,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从排长直到走进元帅的行列;更为神奇的是,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二日,他乘车行驶在被成百上千辆坦克、汽车碾压过的克里米亚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路上,竟触上一枚地雷,剧烈的爆炸将他抛出十几米远,而他却安然无恙。华西列夫斯基深得斯大林的信任。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七日夜里,斯大林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召见了华西列夫斯基,对他说:“你可腾出必要的部队加以训练以便调往远东。德国投降以后,你可能被派去领导远东的战事。”一九四五年四月初东普鲁士战役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调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开始策划远东战事。华西列夫斯基认为,对关东军作战最重要的是时间。德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