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 从 深 信 因 果 开 始 、、、、、、、、、、、 1 2002年夏秋期间,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在内地城市指导放生活动,应一众放生居士祈请,就当前学佛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做了系列开示。 本文就是《宁玛资讯》编务小组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文字,又经堪布审阅修正后定稿。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录之七 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高低和多少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大米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同样的,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一是今生报应。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