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有关关系与人情构念化之综述1 杨中芳 关系与人情这两个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仍然天天挂在嘴边的概念,可以说从八○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正由于人们整天都仍然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所以当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它们加以界定,并予以科学的研究时,就发现是非常的艰难。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其所代表的意义甚多。加上大家通常都是不加思索地惯用之,使得对其意义难以捉摸及掌握。因此当我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文献整理的时候就发现,最大的困难是去了解研究者所用的关系及人情两词,其意所指为何。这说明,关系与人情这一研究领域急需进行比较严谨的构念化。 构念化是指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把在外界所观察到的现象及人们日常用的概念,予以整理、厘清、固定及作某种程度的抽象化的过程。它把在所观察到的现象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找出,予以界定成为构念,并将相关联的构念加以组织成为一套可以理解及解释一些现象的说法或意义系统。我认为,关系与人情这一领域己经发展到,在「百家争鸣」之后,可以加以进一步的整理及巩固的时候了。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出有一个比较有系统的构念化架构,提供给后进学者作为他们进行实征研究的依凭。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动机下,把过去针对关系与人情所做过的构念化做了一番整理、综述及评论。主要是希望借助它们,并在它们所建立的成果之上,促使发展出较有系统的构念化及研究架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的综述是有选择性的,偏于选择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某种程度的界定及对其背后运作进行解说 1 本文为〈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的构念化〉之一部分,原载于《本土心理学研究》(1999,12 期,页~ ),原文内容较长。为配合编者的编辑理念,在此将之分割改写成三个部分,分别为本书之第1、3、14 章。 2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 者。有关关系及人情研究的详细综述,请参阅刘萃侠(见本书第 2 章)、张志学(Zhang,1998)、彭泗清(Peng,1998)等。 我这里的综述大部份是按时序及研究地区来进行的。对关系与人情两者也没有分开做综述,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大部分有关这两者的论述都是一并而谈的。很难将它们分开来,而不落入重复的陷阱。 最早对关系进行初步构念化的是人类/社会学家费孝通(1948)。他根据早年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一概念。他认为中国人人际交往模式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色;以自己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