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历尽苦难,我们收获辉煌 ——《苦难辉煌》赏析 陶 洁 “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这是金一南将军写在《苦难辉煌》前言中的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我用它做我读后感的题目。 美国作家斯诺在上世纪 30年代冒险跑到延安,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曾一举在美国掀起“红色热潮”。50年后的 198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 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之后,世界各地不少“年轻的背包客”来到中国,把红军长征路线选为全球最具魅力的徒步路线之一。红军长征的故事,如同大海的波浪一般,每到一定的时刻,就总是在人们内心深处掀起巨大的波澜。 最近,一本讲述中共早期革命历史的新书《苦难辉煌》一年多来连续 13次印刷,在当当网上一度占据军事类小说销售量排行榜第一位,被评为五星级图书。网上调查称,喜欢此书的读者占 98.8%,94%的人认为看了该书以后“受益匪浅”、“过瘾”、“感动”、“开心”。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对红军四渡赤水的描写。从真实的历史看,那正是红军长征途中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而在四次渡过赤水的战略性转移中,红军并非每次都“用兵真如神”。至少有两次,是在决策失误或作战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退却。作者说:其实没有神。红军中从领袖到战士,都是一个个鲜灵活现的个人。人最不能避免的就是失误,人最可贵的也就是改正失误。后人“好心好意”的回避,把人拔高成无往而不胜的“神”,恰恰把共产党人最富有生机的灵魂抽掉了。这个灵魂不是佛光神意,而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精神。 事实上,《苦难辉煌》里力透纸背的战略思维,可能是吸引当代青年读者最重要的地方。已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两方面全球化的当代中国青年,对国际政治和历史的认知方式,也已经本能地倾向全球化的战略思维。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和方法天生具有“博弈精神”。他们崇尚力量,推崇技术,仰慕英雄,赞美那些集力量、意志和理想于一身的“实干家”。这些了不起的人物,要在具体的现实的残酷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红军长征的大历史,包含了丑恶与悲哀,没落与衰败,牺牲与献身,光荣与梦想,都浓缩在这样一次烈火真金的考验里。 可以把《苦难辉煌》当做一本当代中国青年培养地缘政治分析能力和“全球化”战略思维的训练手册,观念的种子由此埋下。这使他们习惯于“研究地球问题”,而不仅仅把目光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