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北宋诗宋初三体:白体: 以王禹偁为代表, 诗学白居易, 既效仿白居易 “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的浅易风格,又学习元白次韵唱酬之作。较有成就者,主要有徐铉、李昉、王禹偁。代表作有王禹偁《村行》。西昆体:即昆体,诗宗李商隐,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内容多唱和酬答之作,题材较狭窄。曲故堆砌,杂凑成章,但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多用典故,音韵和谐,在当时影响很大。如杨亿的《泪》。欧阳修《六一诗话》 :“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方回《瀛奎律髓》说:“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认为昆体亦有“首变国初诗格”之功。晚唐体:以林逋为代表,作者多为僧侣和布衣隐逸之士。诗宗晚唐贾岛、姚合,尚苦吟,重工巧,诗风清瘦淡雅,境界狭小,多表现隐逸求仙的情趣。代表作有林逋《山园小梅》。苏梅:在矫正西昆体诗风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梅尧臣和苏舜钦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被并称为“苏梅“。 “苏梅”之称最先见于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在中国诗史上,苏、梅“尽变昆体,独创生新,必辞尽于言,言尽于意,发挥铺写,曲折层累以赴之,竭尽乃止” (叶燮《原诗》 ),奠定了一代宋诗风格。然其风格各异。总的看来,苏诗雄壮激切,粗犷跳荡;梅诗则显得平稳沉着,微婉闲淡。苏诗指陈时弊,直截了当;梅诗则较平和含蓄。就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梅尧臣对宋代诗歌的影响远超过苏舜钦。梅尧臣: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如《汝坟贫女》,其他如《小村》等,皆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的荒凉景象和农民的贫苦生活,表现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残暴官吏的不满。梅诗以风格平淡、 意境生新为基本艺术特征。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新颖清切的艺术形象,如《鲁山山行》 ,而《黄河》等诗,则涵浑壮丽,风格迥异。梅诗受韩愈、孟郊影响,艺术上追求新颖工巧,体现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审美风尚。但有的诗质朴无华,语言过于古硬,缺少文采。刘克庄《后村诗话》称他为一代宋诗的“开山祖师”,充分肯定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做出的重要贡献。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真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见长。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如《庆州败》。被逐后多抒写心中愤懑之情,如《天平山》 。苏诗还充满爱国激情,如《无闻》。另一类诗是写景诗,多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