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寒《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XX 潇寒《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XX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人气指数爆棚,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一夜爆红,成了90 后网友口中的“故宫男神”。很多网友还专门跑到故宫去看“真人”,找他合影签名。走在路上,坐公交坐飞机都会有人认出他。王津已经在故宫默默修钟表39 年,突然成了“网红”还不太适应。以前无论哪一行,拜师学艺,不磨炼十年,出不了师。每一个细节,都要无数遍打磨和练习,秉承的是一丝不苟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 在这个飞速发展, 快餐文化充盈的时代,我们早已丢失了这种精神。故宫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神秘的,这篇文章替我们打开一扇门,让我们知道关于故宫钟表的故事。也让我们近距离感知,看似简单平常的一个工作,其蕴藏的艰辛、磨炼和修行。与其说大家被王津和钟表的魅力折服,不如说,打动大家的,正是这种就快失传, 这个时代又特别需要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磨炼意志,时时精进。准确地说,这里曾是退休太妃们住过的宫殿我今年 55 岁,16 岁进“宫”,一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科技部工作。从西华门进入故宫左拐,沿着高高的红墙一直走,就能看到西侧办公区有一扇加装了门禁的小门,墙上挂着“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牌子,我们钟表文物修复工作室就在其中。有人说,这里就是曾经的“冷宫”,不过据前辈讲: “准确地说,这里曾是退休太妃们住过的宫殿。”现在这里是故宫办公区域唯一安装了门禁的部门。不管是进入还是外出,都要刷卡才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必须得我们科技部的同事到门口接才让进去。我们早上8 点上班,下午 5 点开始检查、收纳工作室各种工具和当天可能装不上的零件,并尽可能早地断水断电,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室外还有另外单独一路电线,保证院子里的夜视摄像头和报警器能正常运转。这么严格,是因为文物在我们这里一放就是个把月甚至小半年,万一我们下班走了, 水电出点问题, 满屋子的文物,这谁也担待不起,必须得百分百地保证安全。皇太后想借钟来玩玩,万历皇帝做了手脚故宫现存的钟表文物大概有1500 件( 套) ,大部分都是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最早把西洋钟表带进紫禁城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601 年,他托人将40 多件贡品送给明朝万历皇帝,其中就包括一大一小两面洋钟。那会儿,宫中的报时主要是用“漏刻”和“更鼓”。这一大一小新鲜玩意,万历皇帝十分好奇,立刻宣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