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显带技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作业返回大纲实验目的了解几种常用的染色体显带方法,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带和带的染色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染色体显带技术开始于1969年,是一项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的新技术。它使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染色的暗带与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即显现出染色体本身的更细微的结构,形成更鲜明的染色体个体性,从而可以更准确地鉴别每条染色体。显带技术也是为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目前常用的几种显带方法有:1.荧光显带法(Q带):用荧光染料喹吖因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现的带型。2.吉姆萨显带法(C):经热、碱、胰酶等处理后,进行吉姆萨染色所显的带型。3.反带法(R带):应用本法显示的带与带及带相反,即G带的暗区在R带中为明区。4.末端显带法(T带):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显带法,对分析染色体易位有一定价值。5.G–带法:先用酸和碱作变性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专门显示着丝点区附近的结构异染色质。6.银染色法(Ag带):用硝酸银染色,专门显示染色体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域。7.此外,还有N带、高分辨带、复制带等等,并还在不断产生新的显带方法。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染色体的显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实验表明,带的出现不是随机的,而是染色体结构的真实反映。用相差显微镜观穿未经显带处理也未经染色的染色体标本时,就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带,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只是使带更加清楚。随年显带方法不同,所显带的特点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还与染料的特异结合有关。染色体C带技术(原理)本实验学习BSG(氢氧化钡/盐/吉姆萨)-显带方法,BSG-显带是显示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即着丝点和次缢痕区的较稳定的方法。原理:经BSG程序处理后,然色染色体的臂区丧失大量染色质(包括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而着丝点、部分次缢痕和异染色质区因含有大量的重复DNA顺序及与之相结合的蛋白质却保留下来,经由Giemsa染色形成深染的C带。本方法可用于人类不同种族和个体之间染色体多态性研究,鉴别染色体上不同的染色质类型;也可以应用于基因定位、产前诊断,以及各种异常细胞双着丝点染色体乃至多着丝点染色体之来源等。染色体C带技术(方法)⑴染色体标本置0.2MHCl中浸泡1小时⑵蒸馏水漂洗2次,在室温晾至半干。⑶将标本插入装有预热至50℃的Ba(OH2)5%饱和溶液的染色缸,保温10分钟⑸取出染色体标本,立即用自来水冲去Ba(OH2)溶液⑹趁标本仍潮湿时置入预热至60℃的2xSSC中性盐溶液中,保温1小时。⑺蒸馏水洗去盐溶液。⑻Giemsa染色10min以上,空气干燥,镜检染色体C带技术(注意事项)⑴5%Ba(OH2)配制后放至4℃保存,用时吸取上清液。⑵2xSSC配制时须一种盐溶解后方可加入第二种,即取NaCl1.75g溶于100ml双蒸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0.88g枸椽酸盐。⑶片龄1-5天为最适标本。⑷从Ba(OH)2溶液中取出染色标本时,要求动作迅速,切忌BaCO3薄膜形成(Ba(OH2)+CO3→BaCO3↓+H2O)敷贴在染色体标本上,否则影响显带效果。染色体G-带技术(原理)G带染色技术也称改良的吉姆萨染色法。因用吉姆萨染色,所以称为G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关于G带的显带机制,有许多说法,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染色体上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较耐受胰酶处理,从而被Giemsa深染,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与蛋白质结合疏松,在经胰酶处理后,蛋白质受到破坏,而不被Giemsa染色,显示为淡染的明区。染色体G-带技术(方法)G带的预处理方法很多,用热、碱、胰蛋白酶、尿素、α-胰凝乳蛋白酶,氯化铯和5-溴脱氧嘧啶等处理,均可获得良好一致的效果。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显示G带:⑴将片龄为3-10天的染色体标本,放入37℃温箱中预处理3小时。⑵将标本浸入PH为6.8-7.0的0.1%胰蛋白酶和0.02%EDTA-2Na1:1混合液中,室温处理15-20min。此步为关键一步,又是很难掌握的一步,片龄的长短,胰酶的活性,室温的高低,标本上细胞密度的大小等都会影响胰酶的处理强度,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