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梁透析室医生及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请查看患者的AVG动静脉内瘘信息单,了解患者的移植血管内瘘特点,掌握患者的吻合血管及血流方向。关于AVG的启用时间:在AVG术后2-3周及局部浮肿消退后、并可触及血管走行,才能进行穿刺;如病情允许,推荐3-6周后再开始穿刺。情况紧急时,可以根据手术医生的术前设计思路,穿刺AVG相连的静脉作为动脉端引血使用,待肿胀消除后再穿刺AVG如果过早穿刺使用AVG,可能导致血肿及动脉瘤、感染等并发症。在穿刺前,应当询问患者有无使用抗菌性肥皂和清水清洗穿刺部位,如果患者未清洗,应当督促或辅助患者进行清洗。判断血流方向方法:每位护士在穿刺前需要判断患者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的血流方向。如果患者有AVG手术医生术后描画的AVG血流方向示意图,以示意图为准。如果无AVG血流方向示意图,可以借助以下方法判断血流方向。视诊:根据人工血管移植内瘘在肢体上的走形方向来判断,此方法一般适用于动脉与静脉距离较远的AVG,如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此时,因为肱动脉与头静脉之间的距离较远,靠近肱动脉的肯定为动脉端,靠近头静脉的肯定为静脉端。但如果流入道动脉与流出道静脉距离很近,尤其是动脉吻合口与静脉吻合口在一个皮肤切口内,根据视诊方法判断动脉端与静脉端多不准确,如桡动脉起始段-前臂正中静脉AVG内瘘(如图4、5所示),肘窝处的肱动脉贵要静脉AVG内瘘或者腋动脉-腋静脉AVG或者股动脉-股静脉AVG。此时需要采用触诊的方法。触诊:试着压迫移植血管中点阻断血流、另一只手触摸受压点两侧血管、有搏动者为动脉侧,无搏动者为静脉侧。•1、在穿刺前,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感染、皮肤瘀斑及血肿迹象,避免在感染及血肿部位进行穿刺。•2、在穿刺前,应当询问患者有无人工移植血管方面的感觉异常。比如:上次透析结束后有无穿刺处压迫止血时间延长,止血时间延长往往为静脉端血管狭窄的征兆,应予以重视。此外,穿刺前,应当检查患者的AVG有无震颤,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少数患者AVG震颤不明显,但回流道处自体静脉多可扪及震颤。如果AVG无震颤及血管杂音,应及时告知医生。•3、在穿刺时,应避免在袢形移植血管转角处穿刺,因该处穿刺易形成血肿,一旦出现血肿,激化后瘢痕收缩可致内瘘狭窄。也要避免在AVG与动静脉吻合口的3cm内穿刺。•4、在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完整彻底的消毒穿刺区域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至外螺旋式消毒直至10cm直径的范围,待消毒剂达到消毒时间后才能进行穿刺。•5、在穿刺时,应定期更换穿刺部位。每次穿刺点的选择与上次穿刺点应相距1cm。强烈建议绳梯法,使整条血管粗细均匀。避免血管壁受损,减少硬结节疤痕、动脉瘤及局部狭窄的形成。如图所示:动静脉穿刺各为九个点。严格无菌操作。在穿刺时,护士需要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避免用未消毒过的手套、器械或或透析设备穿刺部位。接触穿刺部位的听诊器要用酒精消毒。否则,可能导致AVG相关的感染发生。切记:在穿刺AVG时,禁止定区域穿刺,否则会导致AVG严重破损、血肿、动脉瘤、感染等危险并发症。在穿刺时,穿刺方向:静脉穿刺针顺血流方向,动脉穿刺针可以顺血流方向,也可以逆血流方向。穿刺针距:动、静脉的穿刺针针距距应至少5cm,动静脉穿刺针不可在同一水平面穿刺,否则不利于拔针止血。穿刺角度:保证穿刺部位的愈合,穿刺针斜面应向上,穿刺角度为45°,不宜过大或过小。穿刺针进入血管后,不要旋转角度,否则会损伤AVG前壁的血管内膜。更要避免穿透后壁。在上机时,不可将动静脉管路与动静脉穿刺针连接错误,否则会导致穿刺针脱针及内瘘血栓形成,也可能导致透析再循环。在下机时,拔针后的压迫血管方法:结束后,小心地将针头拔出,注意不要边拔针边加压,必须在穿刺针完全拔出后加压,以免穿刺针斜面切割血管,并防止穿刺针周围的微细血栓遗留在血管腔内,徒手用纱布卷轻压穿刺针刺入血管的位置而非皮肤进针位置人工压迫止血10-15分钟,压力应适中,压力的大小应根据既不阻断内瘘血流,又能控制出血的要求来调整。然后再用弹力止血带适当压迫1-2小时,注意每隔半小时应适当松解止血带,以免引起内瘘血栓的形成。在整个压迫过程中,应保证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