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設置通選課已經十年了。2000年北大正式設置通選課的目的有二:一是順應現代國際通識教育的潮流,從根本上克服內地高等教育所受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狹隘專才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北大正式啟動通識教育;二是為了貫徹教育部關於開展素質教育的決定。通選課有時被命名為「素質教育通選課」。十年來,北大的通選課由少到多,逐步穩定,總共開設過通選課達二百七十餘門,每學期開學時總有一百二十餘門各類課程, 在上萬名本科生中掀起選課熱潮,盛況空前,並引起社會注目。然而,如何評估通選課的現狀?通選課的連年開設存在甚麼 問題?人們對通識教育和通選課是否達到共識?如何進一步推動通選課的建設和通識教育的開展?結合聽課與調研,這裏提出我們的若干認識和建議。** 在此鳴謝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和《現代大學教育》授權轉載。原文見北京大學老教授調研組(2011)。〈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現代大學 教育》,2011年第2期,頁96–101,本文略加修改。* 本文由張翼星教授執筆。張翼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老教授教學調研組組長。84通識教與學一、通選課的由來和意義所謂「通選課」,就是「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簡稱。通識教育的概念顯然來源於現代西方教育。英語本來有兩個名稱:general edu cation,可譯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liberal edu cation, 可譯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現統譯為「通識教育」,大致是恰當的,它基本符合原意,並與中國的某種傳統教育觀念相接近。我們所說通識教育,是與某種狹隘的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相對立。中國內地高等教育解放後受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教育模式的影響很深,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設立許多單科性的大學(學院), 削弱了綜合大學的綜合性,把專業和教研室分得很窄很細,過分強調人才培養的專業對口。中學到高中便實行文理分科。在這種制度下,培養某些專業技術人才是可以的。但要培養大科學家、大學問家、 大哲學家就很難。隨後1958年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要求突出政治;改革開放以來,又受市場經濟大潮衝擊,要求突出 實利。結果工具理性居上,急功近利盛行,內地的高等教育很難踏上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的寬廣大道。通識教育的開展,像是吹來一陣清風,它講究博雅通達,重視人的人格和智力的獨立發展。 通識教育要求拓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