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流域产流第一节流域产流机制一、流域构造特征与流域产流机制1.缓变因素:流域下垫面组成(各种界面)。2.变动因素:降雨、蒸发、土壤湿度、下渗能力、地下水位等。二、产流模式在流域中的分布1.抓主要的:流域产流的主导机制,它确定了流域产流的基本特征。2.忽略次要的。三、产流面积在流域空间上的发展1.产流面积的变化•全流域产流是罕见的。•流域中产流是不同步的,产流最先发生于透水性较底或土壤湿度较底的地方。•产流面积的变化是降雨强度的函数。2、产流面积空间发展•(1)流域下渗能力面积分配曲线:是指流域中下渗能力等于或小于某一给定降雨强度时的面积分配曲线,它常以相应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来表示。01.0a/Af(2)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将流域中包气带最大蓄水量等于或小于某一给定降雨量的面积按总面积比进行统计,绘成曲线,即可得出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1.0a/A0Sm•上述曲线一般可用函数形式进行表达.•(a/A)=1-(-S/Sm)n•式中A:流域面积a:产流面积Sm:流域最大蓄水量S:流域蓄水量n:参数1.0a/A0Sm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第二节流域产流过程与产流量一饱和地面径流的产流过程.atPW1.0a/AW1R10P1曲线右下方阴影部分为满足包气带蓄水的部分,左上方为产流部分。与曲线的交点a为雨止时的产流面积比数。将降雨过程与蓄水容量面积分配相联系,基本上反映出了饱和产流型的产流特征,它们是:1.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生径流。2.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产流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增大。3.对同一降雨量,其包气带起始蓄水量愈大,则产流量也愈大,反之,起始蓄水量愈小,产流量也愈小。4.未满足流域的最大蓄水容量以前,dR/dP<1,当满足以后,dR/dp=1。二、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过程1.i>f时,产生地面径流2.产流量与降雨强度及下渗能力有关。3.产生面积并不是随降雨的继续单向增长,而是有增有减。三降雨径流关系例:今有某流域的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如下图,试给出其降雨径流关系曲线的图形。W(mm)6001800.51.0a/ARP第五节产流量的计算方法1直接求定法2相关曲线法3经验系数法4流域模型法SSARR模型(美国工程兵团河流合成与水库管理模型,1958),斯坦福模型,萨克拉门托模型,水箱模型,USDAHL模型(美国农业部水文研究室模型,1970),新安江模型。某流域属蓄满产流,其蓄水容量分配曲线如图,(1)求流域平均最大蓄水容量(2)绘出W0=0,W0=40,W0=Wm时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3)已知一场降雨过程如下表所列,试求出Wm=40mm时各时段产流量40800.51.0a/A时间(时)8-1414-2020-2雨量(mm)202010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