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措施2018年9月概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iletiekedeissDKA)是指在不同诱因作用下,由于体内肤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引起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表现为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超过16.mmol/L)、酮血症和酮尿症、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病因与发病机制DKA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DKA倾向,DKA也是1型精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DKA。常见的诱因有:①各种感染。②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③饮食不当、胃肠疾病,暴饮暴食或进食大量含糖及脂肪食物,使血糖升高,酗酒等。④各种应激状态,如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⑤内分泌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垂体瘤等。DKA发病的基本环节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拮抗激索增加,导致糖代谢障碍,血糖不能正常利用,血糖增高。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生成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超过组织利用和排泄的速度时,将发展至酮症和酸中毒。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包括酸中毒、细胞脱水、渗透性利尿、电解质平衡紊乱、周围循环衰竭、肾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病情评估与判断(一)病情评估1.临床表现DKA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脱水、休克和昏迷。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等表现,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早期感头晕头痛、精神萎靡,逐渐出现嗜睡烦躁、迟钝、腱反射消失,直至昏迷。呼吸深而快,呼气中可有酮味(烂苹果味)。随着病情进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感染等诱因引起的临床表现可被DKA所掩盖。少数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肌紧张,偶有反跳痛常被误诊为急度症。2.辅助检在①尿:尿糖、尿酮体强阳性,尿中可出现蛋白及管型。②血:血糖明显开高,多数超过13.9mmol/L,中重度患者血糖大于16mmo/L。血酮体升高,大于5mmol/L。血气分析示pH下降,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早期可正常或偏低,少尿时可升高,多数为轻中度低钠血症。(二)病情判断对昏迷、酸中毒、失水、休克患者均应考虑DKA的可能性,尤其对原因不明意识障碍者、呼气有酮味、血压低而尿量仍多者,应立即查尿糖和酮体。如尿糖和酮体阳性。同时血糖增高,血pH值降低者,无论有无糖尿病史均可确立DKA。救治与护理(一)教治原则DKA一且明确诊断应及时给于相应急救处理。1.补液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是抢救DKA极其关键的首要措施。2.补充胰岛素。3.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中毒4.去除诱因、防止并发症包括防治感染、脑水肿、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二)护理措施1.即刻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有低氧血症,给予吸氧4~6L/min。建立静脉通路,立即开放2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采取动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及时送检血、尿等相关检查标本。2.补液治疗与护理补液是救治DKA的关键措施。补液不仅能迅速纠正失水,改善循环血容量与肾功能,还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通常补液以生理盐水为主,但当t血糖降至13.9mmol/L时,应注意按医嘱将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溶液,防止低血糖反应。根据患者体重和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及补液速度。补液原则一般是先快后慢,适时补钾。如治疗前已有休克的表现,应注意按医嘱输人胶体溶液并进行抗休克治疗。补液途径以静脉为主,辅以胃肠道补液,清醒患者鼓励多饮水,昏迷患者可通过胃管灌注补液,但不宜用于有呕吐.胃肠胀气或上消化道血者。(二)护理措施3.胰岛素治疗与护理一般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以有效的抑制酮体生成,避免血糖、血钾和血浆渗透压降低过快带来的各种危险。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护理上应注意:①正确使用胰岛素,注意胰岛素的剂型用量,抽吸胰岛素时剂量要准确。②经静脉持续滴注胰岛素时,注意应单独建立静脉通道输入胰岛素,以便准确计算胰岛素用量。③降血糖速度不宜过快,血糖下降速度一般以每小时降低3.9-6.1mmol/L为宜,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每1-2小时复查血糖一次,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按医嘱调节胰岛素用量。4.纠正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