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考农学类串讲农地制度与村治方法 自考农学类串讲农地制度与村治方法 农地制度;组织理论;村治方式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进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出现大面积征地的情况,仍处于一个土地农用的阶段。在这些地方,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农村组织和乡镇政府之间需要打交道的地方越来越少,有渐次疏离的趋势。由于政府和农民都缺乏充分的资源和相应的利益驱动去改变现 状,这种环境在某种意义上非常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乡政村治”的格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成为这些地区农村治理结构的主调。 而在另一些被大面积征地的原农村地区,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一旦征地过程完结,农民变成了居民,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虽然那个地区从农地时期跨进到了后农地时代,但由于农民身份及聚居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组织的消亡,便也无所谓乡村治理可言了。 广东省南海政府认识到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从既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障农民完整的土地权益的高度出发,在全区范围内以 农地转用为契机,推行征地留用制度,保护农民集体土地的非农用产权。提倡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及土地承包权量化入股和固化股权等一系列改革,不但承认土地农用 时农民的土地权利,还保证了农民能够分享到土地在非农用以后的增值收益和级差地租。 农民的政治参加和农村的治理方式与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它经济制度密切联系,这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据此,有学者提出,当前作为中国农村治理基本格局的“乡政村治”的基础就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然而,很少有学者深化分析农地制度与村治方式的内在结构。 本文选取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在广东南海引发农村基层组织结构变迁的现实作为讨论视角,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讨论的基础上,分别 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考察地方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小组和农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相互关系和互动博弈的过程,揭示土地非农化时 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进展趋势,它与传统农区典型的“乡政村治”的不同,并对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二、土地 留用地政策征地留用制度,是指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时,核定一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