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小结 绪论 发展史: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X 线 20 世纪50-60 年代----USG 超声成像 20 世纪70-80 年代----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摄影(CT) 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显像/核素成像(ECT)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计算机X 线摄影(CR)、X 线数字影像(DR) 第一章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X 线成像 1、X 线的特性 物理特性:肉眼看不见,波长短,诊断用 0.008-0.031nm(40-50KV) A 穿透性-X 线成像的基础 B 荧光性-透视检查的基础。X 线能继发荧光物质使波长极短的 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 C 感光性-X 线摄影的基础。涂有卤化银的胶片,经 X 线照射后,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产生了黑白不同的影像。 D 电离效应-放射防护与放射治疗基础。 ABC 属于与成像相关的特性 D 属于与成像无关的特性 ABCD 均为医用特性 2、X 线成像基本条件:ABC X 线-人体-荧光屏或X 线胶片 A:成像相关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性、摄影性 B:被照射的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存在密度与厚度的差异 C:成像物质/屏胶结构,即剩余 X 线是不可见的,需经显像过程获得 X 线影像 注:不同密度组织与 X 线成像关系如下表 人体组织 高密度组织 中等密度组织 低密度组织 组织举例 骨、钙化组织 肌肉、软骨、软骨组织、体液、淋巴、实质器官 气管、肺、脂肪组 织 及 含 气 腔隙(呼吸道、胃肠道、鼻窦等) 经 X 照射后的剩余射线两 少 中等 多 X 线成像 白 灰白 黑 荧屏 亮 较暗 亮 同一组织的X 线成像与荧屏成像的影像学密度大小相反 3、X 线设备 产生 X 线的三个条件:高速运动的电子群;电子群活动自由;电子群高速运动时突然受阻 设备:X 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4、X 线成像特点: A X 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反映人体密度、厚度的影像组成的 B 影像重叠复合 C 轻度放大、失真 5、X 线检查技术 基本概念:自然对比---人体组织本身存在着比重、密度、厚度的差异,X 线透过后形成的影像也存在着黑白明暗的不同,这种天然存在的差异,称之为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为扩大应用范围,人为地引入密度明显高或者低于组织器官的对比物质(造影剂),改变使之产生对比的方法,成为人工对比 A 检查技术: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 普通检查 包括荧光透视和 X 线摄影 荧光透视优点:1)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