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广义上,突发事件可被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狭义上,突发事件就是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简言之,就是天灾人祸。前者即自然灾害,后者如恐怖事件、社会冲突、丑闻包括大量谣言等等,专家也称其为“危机”。•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分类•影响类型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危害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突发事件特点(一)•1、引发突然性。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人们所无法把握的,这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特点(二)•2、目的明确性。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突发事件特点(三)•3、瞬间的聚众性。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和变化,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也属正常。尤其是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多是由少数人操纵,通过宣传鼓动把一些群众卷到事件中来。近期,在一些地方因地界、征地、拆迁安置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往往是一人纠合,数人响应,使其具有聚众性。突发事件特点(四)•4、行为的破坏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突发事件特点(五)•5、状态的失衡性。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由于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昔日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遭到了破坏,组织常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已失去了作用,必须用特殊的手段才能奏效,整个组织处于混乱无序之中。突发事件处置六原则•1、以人为本,减轻危害•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3、社会动员,协调联动•4、属地先期处置•5、依靠科学,专业处置•6、鼓励创新,迅速高效突发事件处置十个环节•1、接警与初步研判2、先期处置•3、启动应急预案4、现场指挥与协调•5、抢险救援6、扩大应急•7、信息沟通8、临时恢复•9、应急救援行动结束10、调查评估突发事件预防•1、健全体系•2、加强协调•3、健全法治•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方法。各监测部门应健全监测、预测工作,及时收集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辨别,有效觉察潜伏的危机,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体系,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责任,对危机采取果断措施,为危机处理赢得主动,从而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各部门加强协调,对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政府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将部门协调行动制度化,以保障各部门和领导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作出判断,迅速反应,政令畅通,各部门协调配合,临事不乱。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管理,落实好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