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源枯竭型转型的经验 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改造过程中,特别是随着 2007年 12月 1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梳理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对于我国无疑也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我国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主打资源逐渐枯竭,面临摆脱经济困境、进行经济转型的问题。目前,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 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 100座,市属县级区 25座县城 179座,建制镇36座。其中,处于成长期的84座,鼎盛期的 291座,衰退期的 51座。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会同财政部等单位在 2007年底完成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它们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和大兴安岭。 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这需要较长期的过程。很多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转型的阵痛,而他们的实践是我们很好的教材。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对那些工业遗存具有丰富遗产价值的城市,利用工业遗存实现社会经济转型不失为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资料型城市转型的主要路径 (一)资源认识从简单向立体转变 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转型,首先要从转变“资源观”开始。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不可再生资源,以较为单一的产业为依托完成初步的城市化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其相配套的“资源观”,是相对较为传统的“以不可再生的资源为根本性资源”的观念。国外的主要资源型城市,例如,德国的鲁尔地区的城市(煤、钢铁等)、法国的洛林地区(煤炭、钢铁)、美国的休斯敦(石油)、日本的筑丰(煤炭),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其优势资源发展,在其兴旺时期,一般较少利用和引入矿产资源以外的资源,甚至不能意识到自身所握有和积累的其他社会资源。这样的“资源观”,能够使一些具有深厚矿产资源的城市获得城市化初级的高速积累,却很难将更为深广的社会资源嵌入到其产业结构中去,引导产业结构的纵深发展。一旦自身矿产资源耗尽,或者国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