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肥料标准微生物肥料登记,产品质量要符合产品标准2015年标准改革后,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对于同一类产品来讲,一般情况下强制性国家标准是行业技术标准的最低要求,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以及市场自主制订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技术标准上一般都要高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而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的技术指标一般都要高于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和推荐性地方标准。微生物肥料登记,产品质量要符合产品标准微生物肥料行业普遍遵守的、技术指标要求最低的三个标准:一是农用微生物菌剂强制性国家标准GB20287-2006;二是生物有机肥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NY884-2012;三是复合微生物肥料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NY/T798-2015微生物肥料登记,产品质量要符合产品标准农用微生物菌剂GB20287-2006:有效活菌数、霉菌杂菌数、杂菌率、水分、细度、pH值、保质期生物有机肥NY884-2012:有效活菌数、有机质、水分、pH值、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有效期复合微生物肥NY/T798-2015:有效活菌数、总养分、有机质、杂菌率、水分、pH值、有效期限制性指标(若将生物有机肥的粪大肠菌群数和蛔虫卵死亡率作为限制指标)基本一致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砷、镉、铅、铬、汞微生物肥料技术指标的设定大都是为了有效活菌数和保质期达标杂菌率(霉菌杂菌数)超标会影响有效活菌的生存;水分超标会加速有效活菌在储存期内的生长导致有效活菌死亡;pH值是有效活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如pH值控制不好,有效活菌会加速死亡;细度的要求更多是确保产品的可使用性微生物肥料杂菌率超标的控制手段除了生物有机肥产品技术指标中不要求杂菌率超标外,农用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肥料都要求杂菌超标率。液体农用微生物菌剂要保持杂菌率不超标,需要在发酵结束后原液灌装,且灌装设备及连接处最好也灭菌处理;微生物肥料杂菌率超标的控制手段为了在液体复合微生物肥料中控制杂菌率,需要将氮磷钾和有机物先在罐体内进行灭菌操作,再将微生物菌液在无菌条件下混合,然后灌装且灌装设备及连接处最好也灭菌处理;粉剂或颗粒农用微生物菌剂杂菌率控制难度相对更大,要求发酵车间、吸附、造粒等后处理设备及车间相对隔离,有密闭且可以灭菌的传输通道,并建立定期对生产设备和车间环境消毒(消毒剂)等卫生制度,做好生产环境杂菌率的检测工作。有效活菌数达标,但数量急剧衰减,会导致产品功效快速变差有效活菌数是微生物肥料发挥作用的主体,所以对生产菌种的要求非常高,菌种的筛选、保藏、复壮、活性成为重要因素,保存过程中有效活菌数很容易衰减。微生物肥料产品确保在3个月或6个月的保质期内有效活菌数达标的主流做法是添加有效活菌数数量,甚至添加量是标准中有效活菌数的数倍,在标准要求的保质期内,有效活菌大量死亡但仍旧能够达标。以液体农用微生物菌剂为例:刚出厂时有效活菌数达到几十亿甚至百亿以上,3个月后有效活菌数只有2亿以上,有效活菌数成数量级的差异会导致产品功效极不稳定。微生物肥料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微生物肥料行业要健康发展,合法合规一定是底线,产品质量稳定一定是保障!杂菌超标率不容易控制或者控制成本太高的固体复合微生物肥料,随着执法的严格会遇到很大的挑战;液体微生物肥料因货架期过短,保质期后的产品回收成本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重新考虑液体微生物肥料在保质期内完成销售和使用营销策略;微生物肥料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微生物肥料中有效活菌数衰减的重要原因是养分(尤其是含氮养分和含碳有机物)、水分和pH,液体农用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及生物有机肥养分充分,且含水量较高,这就导致有效活菌数的衰减无法有效控制;粉剂或颗粒农用微生物菌剂可严格控制水分,单位重量或体积的价值较高,产品储存期内(尤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