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矿安便〔2017〕39号关于印发构建风险防控“六个机制”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公司各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6号)精神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构建“六个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构建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防范较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四零”目标,特制定本办法。一、目标要求本办法重点对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提出指导性要求,旨在规范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践行“把风险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挺在事故前面”的理念,实现对安全事故的超前防范,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1平。二、实施范围各生产(筹备)矿井、工程处、综采安拆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地面生产单位。三、实施流程(一)风险点查找1、准确把握查找对象。风险点又称危险因素、危险源,是指本身具有危险性,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危险性,存在着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风险的物质、场所、部位、状态和作业活动。2、科学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参考格式见附件2),作为基层单位具体组织开展安全风险点查找的依据。3、合理划分风险单元,根据自身实际,以网格化、全覆盖的方式,划分风险点最小单元,明确每个单元的范围和风险点查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查找责任。4、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风险点查找工作,并对风险点清单进行同步更新;当环境、设施、组织、人员、活动等发生变更时,要随时对相关风险点开展重新查找工作。5、编制风险清单,清单要全面反应单位内风险点的部位、状态等,初步判定风险类型和等级以及风险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6、将风险信息录入到“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2为后期进行风险的研判奠定基础。(二)风险研判1、合理进行风险分类,对于查找阶段提交的风险清单,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划分标准,分行业、领域和场所(见附件1)对风险进行分类。2、科学实施风险分级,对于风险点查找阶段发现的风险,综合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点按其风险大小由高到低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个等级(见附件4)。每个风险点分级结果录入风险点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红色、橙色等级风险点专门建档。3、实时调整风险等级,针对风险点的动态变化,须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分级。(1)风险点自身发生变化;(2)风险点周边环境发生变化;(3)组织管理形式发生变化;(4)同类型风险点或相关行业发生较大影响的事故灾害;(5)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发生变化(6)其他情况。4、结合风险分类、分级结果,形成安全风险点空间分布图,在信息化平台上及时公告。(三)风险预警31、预警分级,风险预警由高到低分为四级:Ⅰ级预警(特别严重)、Ⅱ级预警(严重)、Ⅲ级预警(较重)、Ⅳ级预警(一般),预警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四种颜色表示(见附件5)。2、预警方式,采用监测预警、巡查预警、综合预警等方式进行预警。3、应急响应,对于红色预警,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在规定时限内逐级上报直至省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对于橙色预警,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逐级上报直至市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对于黄色预警,单位要立即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实施预警处理,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同时逐级上报直至县(市、区)政府应急办及有关部门。对于蓝色预警,各单位须随时关注预警的风险状况,加强监测、巡查和跟踪。4、预警解除,单位采用技术与管理措施后,导致发生预警的因素已得到妥善处置或消除,具备预警解除条件时,由预警发布单位及时解除预警信号。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