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扇父母帷帐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以身暖其亲之衾(shàn)(ruì)(qǐn)(qīn)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shàn)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ruì)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昔日,往昔正,刚(就)知晓侍奉双亲的道理的就n-v扇风使,让来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就使…温暖被子到了用传播,流传京城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正好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为了让父母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1.你认为黄香是个怎样的孩子?①夏天,黄香为父母执扇驱赶蚊蚋,清凉枕席。②冬日,黄香为父母温席暖被。2.黄香为父母做了哪两件事表明他极孝顺?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懂事、孝敬父母的孩子3.你从黄香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我们应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并从身边小事做起。这就是人称扇温席的黄香,他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人们都说:“能孝敬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亲爱的同学们,让孝亲敬老这种传统美德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内心做起,从平凡的生活做起,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一、实词1、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故时有物外之趣。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各种草木的花。③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2、代词:(1)人称代词,译为“我”、“他们”、“她们”、“它”、“它们”。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②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2)指示代词,“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①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①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二、虚词1、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2、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①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3、宾语前置标志。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4、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