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疸,若7~10天后,黄色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诊断鉴别•一、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因其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并不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所致。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约80%的新生儿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但大部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生后10到14天会自行消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诊断要点•1.正常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2.足月儿出生第3~4天血清胆红素达高峰值(平均103μmol/L),继则在2天内较快下降,此为生理性黄疸。若持续上升,应考虑病理性黄疸。3.诊断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母乳性黄疸•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然而,有的孩子吃了母乳后会出现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便逐渐消失,医学上将这种吃母乳引起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溶血病。核黄疸•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指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病理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新生儿,以致病人出现肌张力增高、发热、惊厥、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造成死亡。病因病机•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阻滞,或瘀积发黄。孕母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小儿产时、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皮肤面目发黄;因黄色鲜明,常伴热象,故属阳黄之候。•若由于小儿体禀脾阳虚弱,复由孕母内蕴之湿所传;或生后为湿邪所侵,脾阳受困;亦可因寒湿阻滞,气机不畅,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因黄色晦暗,精神疲乏,故属阴黄之候。•若湿热蕴郁日久,肝胆郁滞,气血瘀阻,则为肝脾大之瘀积发黄。若湿热化火,热毒炽盛,热极生风,可出现胎黄动风之证(相当于核黄疸)。若患儿禀赋虚弱,湿热炽盛,正不胜邪,则可出现胎黄虚脱之证(相当于重度溶血性贫血而引起的急性心功能衰竭)。湿热熏蒸证•[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取穴:清胃,清补脾,平肝,天河水,清大肠。寒湿阻滞证•[证候]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治法]益气健脾,温中化湿。处方:外劳宫,补脾,平肝,二马。瘀积发黄•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溏,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护理与预防•1、给宝宝补充葡萄糖水•2、尽早给宝宝喂养,尽早排胎便•3、给新生儿补充充足的水分•4.多给宝宝照照自然光•5.对足月儿10天内或早产儿两周内的黄疸,应密切观察其变化。•6.期间,乳母·勿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勿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