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特征磁州窑是中国古代民间瓷窑,位于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因古代均属磁州而得名。因其同类瓷窑分布的地域最广,窑厅最多而被称之为磁州窑系。磁州窑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它位于滏阳河与漳河流域,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制瓷原料「大青土」(即坩子土),有用以粉胎体的白化妆土「白碱」,有用于黑绘的彩料「班花石」(一种贫铁矿),有制匣钵、窑炉、窑具用的耐火材料,还有制白釉原料和黑釉原料的生黄土。漳河,滏河水流还提供了制瓷动力和船运方便。使磁州窑能够就近取土制瓷拉坏,柴煤陶冶,成器运岀的天然良好条件。磁州窑又是烧造瓷器历史最长的瓷窑。自晋代(公元年)始创至今。历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共计朝年。至今仍在烧造。磁州窑系是历史上地域分布最广,窑场最多,百姓使用量最大的瓷窑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几乎各省都有许多窑场。顺黄河自西向东而数,如:宁夏的灵武,陕西的神木,榆林,铜川,黄堡;山西的平定,太原;河北的邯郸;磁县,观台;彭城;河南的安阳,修武,神后,登封,鲁山,宝丰;山东的博山;江西的吉州等等,共跨七省,几十个县城,上万家窑场。千百年来北方百姓几乎家家都用磁州窑生产的盆、碗、瓶、罐等生活用品。对磁州窑的认识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上世纪 20-30 年代,在河北省巨鹿古城出土了大量北宋磁州窑瓷器的碎片。瓷片上精英的剔、划、刻、印、绘等图案,吸引了北京收藏家的购买。这才引起了学者和考古学家对北宋磁州窑的重视与研究对北宋磁窑瓷器的认识与研究至今不足百年。虽然时间很很短,但研究成果却很大,就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北宋磁州窑瓷器已名扬天下。其辉煌的制瓷成果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由胎硬装饰到釉绘软装饰的转折作用。为后来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一、北宋磁州窑官窑器官窑器,是古代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的瓷器,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北宋磁州窑,文献记载较少,对北宋磁州窑官窑的记载文献,目前尚无发现。近代研究者均将北宋磁州窑列为民窑。那么北宋磁州窑有没有官窑?有没有生产过官窑器?答案是有官窑器实物存世,但无文献记载。历史上最早记载磁州窑的文献是明代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古瓷器条曰:「古瓷器,出河南章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高于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