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刘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刘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压卷之作。年逾古稀的于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做了全面总结,把最想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对弟子、对千千万万教育同行说的话,言真思切、情深意笃地写进了书里,也写进了无数教育人的心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带着徐州乡村骨干教师共读这本书。每每品读于老师简约平易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体悟田野研究的智慧经验,常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于老师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做个‘明’师,不求有‘名’,但求心‘明’”。在我看来,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育之“明”,更做到了“显诸仁,藏诸用”的无痕之“明”,所以,他才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出了永载语文教学史册的重要贡献”。(崔峦先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何学做于永正老师那样的“明师”?走进书中,我们慢慢读,细细品,期待能寻找到答案。涵养“甘草”品性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随意到班级里调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老师,最常用的词语就是“和蔼可亲”。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七十多岁的于老师回忆起教过自己的老师,仍充满深情地写道:“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我第一眼看到他们,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他们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便悄然融入了我的血脉。”微笑的力量,可以穿越岁月与时空,永远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温暖整个人生。于老师传承了恩师们“温和”的品格,无论在哪里上课,只要和学生见面,不消十分钟,他便会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让学生放松了身心,愉悦了情绪,打开了心扉。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诸如在课本上涂鸦,甩同学一脸墨水,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还需要理解包容。于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源自于他“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他对万世师表孔圣先贤思想的传承与践行。他谈到“忠恕”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谓之“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谓之“恕”。于老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换位思考”,推己及“生”,为“生”谋。他理解迟到学生的难堪,对他们喊“报告”的勇气予以鼓励;他理解骂人女生的委屈,并为自己曾经的误解公开道歉;他理解学困生的无奈,用“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哪怕做不到喜欢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尊重。“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于老师因理解而包容,因包容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心。每年雪片般寄给于老师的新年贺卡中,都写着学生的想念;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学生们每个成长阶段的回眸中,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学生转学到外地之后又回来,这都来自于老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有容乃大——这如甘草般的海纳之德就这样呵护、涵养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应擅长适度调和。于老师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为师之道智慧地转化到与小学生的相处之中。他是变通的高手,面对不同的情境,以最适宜的方式去调和,去引导。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就事论事地批评,然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跟进表扬。对于优秀的学...